什么是稀缺效应

  • 作者:
  • 来源/出处:深度笔记
  • 发布时间:2025-05-02
  • 访问量:384

「某样东西越稀少,我们越想拥有它。」

稀缺效应的定义

在商业、心理和日常生活中,有一种现象:某样东西越稀少,我们越想拥有它。这种现象,被称为“稀缺效应”(Scarcity Effect)。

从表面看,稀缺是一种客观状态:资源有限、供不应求。但心理学告诉我们,稀缺的影响远不止于资源本身。它是一种感知,是我们大脑对“可获得性降低”的反应。

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前景理论”中指出,人们在面对得与失时,并不是理性计算,而是情绪驱动,尤其是“损失规避”心理起主导作用。

简单说,我们对失去的厌恶,远超对获得的渴望。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我们看到“仅剩3件”或“24小时内结束”的提示时,会突然产生一种购买冲动——我们害怕“错过”,而不是“真正需要”。

2023年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金色限量版Apple Watch,在发布当天就被抢购一空。尽管价格高达万元,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并非出于理性,而是因为信息页面上不断跳出的提示:“仅剩最后50只”。这触发了人们对“错过”的焦虑,进而启动了“立刻行动”的冲动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感知到资源稀缺时,大脑中的“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会被激活,这两个区域与情绪控制和冲动决策密切相关。这意味着,稀缺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还重塑了我们的情绪结构。

稀缺是一种心理暗示,它让我们“以为”我们需要某样东西,然后迅速采取行动,避免“失去”的焦虑感。

稀缺效应的来源

稀缺效应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早期的生存机制。在远古时代,资源常常处于不稳定状态——食物、水源、安全庇护所都可能随时短缺。

为了在环境中生存下来,我们的大脑逐渐演化出一种“稀缺警觉”的机制:一旦察觉某种资源可能即将消失,就会立即采取行动,以确保获得它。这种机制在当时是必要的,因为行动迟缓就可能意味着错失生存机会。

这种对稀缺的敏感,在现代社会虽然不再直接关系到生死,但仍深深嵌入我们的行为系统中。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我们感知某样东西变得稀少时,大脑会释放更多与焦虑和奖赏相关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这种化学反应促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失去”的对象上,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动机去获取它。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稀缺也常常与“地位”挂钩。在许多文化中,拥有稀缺资源往往意味着身份的象征。这种观念在潜意识中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对稀缺物品的渴望。正因如此,限量款包包、绝版手办、VIP资格等,远远超出了它们的实用价值,但成为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稀缺效应是生物本能、情绪机制与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是简单的“物以稀为贵”,而是一种深层的心理反应模式——我们的行为并不是因为东西少,而是因为“少”意味着更高的关注、更大的焦虑和更强的动机。

营销:稀缺+焦虑=成交

现代商业深谙人性,善于将心理学原理转化为营销策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饥饿营销。

饥饿营销的核心逻辑不是“卖不出”,而是“故意不卖完”。通过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让消费者产生“如果现在不买,可能永远买不到”的焦虑,从而压缩决策时间,加速交易闭环。

小米是这一策略的经典践行者。在其早期发展阶段,每次新机发布都采取“限量发售”,并在社交媒体上同步公布“10分钟售罄”“预约人数超百万”等数据。这种操作强化了产品的稀缺性,让用户产生“别人都在抢,我也得抢”的心理。

这背后,是FOMO心理(Fear of Missing Out)与“社会认同效应”的双重驱动。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一书中指出,当人们不确定该怎么做时,通常会选择“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当我们看到朋友圈有人晒出刚买到的限量鞋款,我们很可能也会想“我也该买一双”。

此外,一些电商平台在“双十一”“618”等促销季节,普遍使用“限时抢购”策略。数据显示,2024年“天猫双十一”期间,采用“限时”标签的商品,转化率平均提升了23%。这说明时间压力与稀缺性结合,可以显著提升消费行为的紧迫性。

在心理上,这种策略触发的是“即时决策机制”。我们本能地规避复杂思考,转而依赖“简化的判断规则”:现在不买=永远错过。于是,理性被情绪取代,冲动成为消费的主导力量。

稀缺如何改变价值认知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限量”的东西更有价值?答案其实并不在于物品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拥有它的意义。

心理学家布雷克和蒙哥马利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当一组学生被告知某本书“即将下架”,他们对该书的打分平均比控制组高出21%。这说明,稀缺性并不会改变物品的客观质量,却会显著提升它在我们心中的“主观价值”。

这背后的机制是“心理赋值”与“稀缺背书”。当一个商品变得稀少,我们倾向于认为它一定“有特别之处”。比如,某品牌推出的“限量版商品”,哪怕只是包装不同,也能在二级市场炒出数倍价格——因为“别人买不到”。

这种现象在收藏品市场尤为明显。比如耐克推出的限量版Air Jordan球鞋,常常在发售几分钟内售罄,随后在二级市场价格翻倍。消费者购买它,并不完全是为了穿,而是为了“拥有稀缺资源”,获得心理满足和社交认同。

此外,稀缺还能激发“自我认同”机制。我们倾向于通过拥有某些物品来定义自己。当某个物品稀缺时,它就成了一种身份象征。这种“符号消费”背后,是人类对“与众不同”的深层渴望。

从这个角度看,稀缺效应不仅是市场策略,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结构。它连接了个体的欲望、集体的行为模式及市场的定价机制,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闭环。

稀缺效应的不同应用形式

稀缺效应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精准激活消费者的情绪反应与决策机制。不同类型的“稀缺设计”,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其核心逻辑始终一致:制造焦虑感,压缩决策时间,推动立即行动。

■ 价格稀缺:在销售领域,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或数量受到限制,并标注为“限量版”或“数量有限,先到先得”,这种商品往往能够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 时间稀缺:比如“双十一”购物节,利用时间的稀缺性来促成交易,人们普遍认为当天的商品价格会是全年最低,从而产生强烈的购买意愿。

■ 数量稀缺:如演唱会门票在短时间内售罄,给消费者造成一种稀缺的假象,从而推动他们尽快购买。

■ 属性稀缺:某些产品通过限制产品的某些属性,如颜色、款式等,来创造稀缺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 信息渠道稀缺:例如某APP的红包选择页,通过限制信息渠道来营造商品的稀缺性。

■ 次机会稀缺:通过限制用户获得某种优惠或服务的次数,来增加其稀缺性,促使用户珍惜并利用这些机会。

■ 时间限制稀缺:比如在X秒内自动选择的机制,通过时间限制来增强商品或服务的紧迫感和稀缺性。

这些策略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依赖于稀缺感激发的“情绪驱动型决策”。它们并不改变商品本身的价值,而是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感知状态,从而影响其行为路径。

如何在稀缺中保持清醒

既然稀缺效应如此强大,我们是否只能被动接受?答案是否定的,理解它,是我们主动掌控行为的第一步。

第一步,是识别那些试图操控我们情绪的语言。比如看到“最后10件”“马上售罄”这类提示时,先暂停3秒,自问:“我是否真的需要它?”这能帮助我们从情绪系统切换到理性系统。

第二步,建立“决策缓冲机制”。比如设置“24小时冷静期”,任何非必要消费都延后一天再做决定。这种方法可以中断FOMO心理引发的冲动购买,从而减少后悔。

第三步,使用“价值对比”工具。通过比价网站或历史价格查询工具,判断商品是否真的物有所值,还是被“稀缺标签”人为抬高了价格。

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稀缺并不等于价值。很多“限时抢购”的商品,其实并不是真正稀缺,而是制造了“看似稀缺”的假象。保持信息敏感性,是对抗心理操控的关键。

最后,将“损失规避”转化为“理性自律”。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害怕损失时,尝试把这种情绪转向“如果买了没用是更大的损失”。这样可以用同样的心理机制,反向保护我们的理性。

稀缺本身并不带有褒贬,它既可以是资源分配的优化工具,也可能成为情绪决策的触发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它、回应它。

在某些情境下,稀缺能激发效率、提升价值感,甚至带来积极的行动动力。

限量、限时、限购,这些机制也是市场调节和用户体验的一部分。问题是当这种机制影响我们的判断时,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意识去看见它背后的运作逻辑。

理解稀缺效应,是为了在每一次选择中,能多一分从容与清醒。不是拒绝消费,而是形成一种更成熟的消费姿态。

当下次看到“仅剩3件”的提示时,不妨停顿一下,问问自己:

是因为喜欢而选择,还是因为害怕失去?

▲ 参考文献

1.Kahneman, D., & Tversky, A.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2), 263-291.

2.Cialdini, R. B. (2001). Influence:Science and Practice. Allyn&Bacon.

3.Lynn, M. (1991). Scarcity effects on value: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the commodity theory literature. Psychology&Marketing, 8(1), 43–57.

4.Wu, G. (2023). The Psychology of Scarcity in E-Commerce: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33(4), 789-805.

5.Zhang, Y. (2022). Digital Scarcity: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Limited-Time Offers in Mobile Market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 图片来源:Pexels、豆包AI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q8UYG-NsKPtuZzXI8035w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