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袁伟时2025年4月26日下午在蛇口袁庚书院读书会讲话的文字整理稿。内容来自网络,编者做了部分校订。
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困难在哪里?
我这一辈子,读书、教书、写书,最后几十年集中力量就研究一个问题——中国社会转型。为什么中国从前现代到现代的社会转型那么困难?到现在,中国没有完成现代化,还在奋斗。我比较集中研究的时段是从19世纪初到1949年,我就研究这150年。我自己有很多困惑,困惑在哪里?
19世纪中国开始转型。当时全世界很多国家都转型,比较突出的是美国。它建国不久就一路领先,发展很快。另外,其他几个原来比较落后的国家——俄罗斯、德国、日本、中国,这几个就比较突出。俄罗斯这个国家的侵略性太强,有专门研究俄罗斯历史的书,说在沙俄600年,它每年向外侵占别人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个大侵略国。
那时,日本跟中国差不多同时起步,都是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是明治维新,中国是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洋务自强。还有德国,是300多个小共和国。1871年普法战争,普鲁士把法国打败,在凡尔赛宫,德皇举行登基仪式。德国后来历史的发展到两次发动世界大战。
日本明治维新比中国强的地方在哪里?政治上、教育、法治各方面的现代化比较成功。明治维新思路与中国差不多,叫做东洋道德西洋技术,就是保留日本的道德传统,同时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结果日本成功实现了工业化、教育现代化。
但是日本有宪法、没有宪政。1890年宣布实行宪法,但有一个问题:它那个宪法里面有一个指导思想,坚持用东方的道德为指导。东方道德就是用儒家的忠孝思想做指导。另外,它制度设计上也出点问题,走军国主义道路。军队不受民选政府领导,直接归天皇指挥。军队在国家治理中有特殊地位、操纵政治,结果变为军国主义国家。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现代化,都要付出代价。特别是东方国家的代价,非常大。日本是有封建制度的,各个独立的藩县统一起来,不是和平过渡,而是打了好几仗。最严重的,它变为军国主义国家后,发动对华侵略战争,造成中国3000多万人死伤,还给它割地赔款。日本是畸形的现代化,最后它挨了原子弹,代价很大。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死掉400万。它现在老讲原子弹扔到广岛、长崎,炸死了几十万人。但是它就没有想,你发动侵华战争,害死了多少中国人。
不单是日本侵略对中国造成的伤害。在1851年,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四亿三千万。1851年的太平天国造反,之后捻军造反。结果到1835年(疑为1865年--编者)的时候,按照同一个方法登记计算的人口,减少了26%,大约一亿三千万人死亡。尤其是中国最精华的江浙一带、安徽一带,人口一直到民国初年才恢复到19世纪30年代的水平。
为什么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我自己在寻找问题的答案。那这里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应该怎么走,是很早就有人做启蒙。1833年,一个普鲁士的传教士,叫郭士力,在广州办了一份报纸叫《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统记传”是“杂志”当时最初的翻译。这份月刊杂志,从1833年,也就是鸦片战争前7年出版。以后一直出版,陆陆续续出到一八四几年,一共出过75期。这份杂志它讲的什么?所有现代化的问题,它都讲了。19世纪、20世纪中国的奋斗目标,应该走什么路都讲了。
他怎么讲?他就说国家的基础是“自主”。所谓“自主”就是自由。当时的中文翻译叫做“自主”。然后它讲法治,讲国家从国君、国王到普通庶民百姓,都可以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力,要按律依法办事。在法律范围内,国民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再讲到怎么样发展经济,发展贸易。全世界各国要互相自由贸易,等等。他说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兴旺发达。
中国人懂得现代国家这些概念是通过这些传教士做启蒙。从鸦片战争开始之前,传教士就有人开始做这个启蒙。当时林则徐处理鸦片问题到广东。他在接到任务以后,很注意了解世界情况。他组织人员翻译国际法,翻译一本著作叫做《四洲志》,就是介绍四大洲简明的历史地理的书。他要了解世界。另外还有其他人通过各种途径也想了解世界。林则徐有一个幕僚叫魏源。魏源是很有才气的人,是个思想家。他的思想厉害在写出了两本代表作。第一个代表作,鸦片战争前写的叫做《默觚》。魏源一生写了23部书,将中国的传统典籍清理一番。他整理自己思想的就是《默觚》,是他的读书笔记。
他提出,中国文化里面最值得注意的一条是什么?是利。过去讲中国文化,有仁义道德等等,但是忽略掉了一经一传,讲利。黄历动不动就说什么,今天利见大人、利出行、利什么东西。他说这个利字,大家不注意,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他认为每个人有求利的心态。那你看事物、处理事物就会不同。你就会对富人的求利活动充分尊重,富人的消费、各种各样的摆排场、这些富人的高消费其实对穷人有好处,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他在没有接触西方现代文化以前,他就独立思考问题。他的读书笔记里面150多条里面最精华就是这条——敢于求利,对富裕阶层,跳出仇富心态。
魏源在做林则徐幕僚的时候,充分了解了鸦片战争的全过程。了解以后写了一篇叫做《英吉利小记》。他的《英吉利小记》除介绍英国外,还包括审问俘虏等等记录,介绍鸦片战争过程。他说鸦片战争为什么打败?败在什么地方?他认为败在林则徐的决策上。错误在哪里?他居然说反对买卖鸦片是对的。但是英国人的要求是与你正常贸易。满清想断绝贸易,是错误的。林则徐将贩卖鸦片的人判处死刑,要砍头,英国人接受不了。这两条是错误的。他认为按照法律讲贩卖鸦片就判死刑,没有足够的根据。第二个断绝贸易,英国整个国家就建立在贸易基础上。英国完全不是想侵占中国土地,而是要求正当的贸易。林则徐在浙江前线工作一段以后,皇帝说这个家伙以后不能再当官了,将他发配新疆去守边。林则徐临行之时,就将他搜集到的国外的有关情况,将他组织人翻译的《四洲志》交给魏源,希望他继续编辑出版。
魏源认真研究了这些材料。从中国的典籍,从古到今,中国历史上对外国是怎么样记载的,怎么来往的,明末清初有好多中国人想办法去过国外,了解国外的情况。他将这些材料搜集起来,也包括读了郭士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一部分材料。根据这些材料,他就在1842年南京条约刚刚签订几个月后,就编辑出版了《海国图志》50卷本。50卷本包括不但是资料,而且包括他认为安邦治国的见解。“筹海篇”包括怎么样对付海上来的敌人,怎么“师夷长技以制夷”,等等。
1846年,魏源去了一次香港澳门。又将能够搜集到的材料做补充。到1847年编辑出版了《海国图志》的60卷本。到1852年,他搜集更多材料就出了《海国图志》的定本,100卷本。全书共88万字,其中魏源自己写的按语和各种前记、后记、筹海篇一共十几万字。他提出什么问题,他就说:
第一、我们面对的不是蛮夷,是我们之前不熟悉的外国人, 不能够再把外国人看成蛮夷。第二、全世界文化不可能统一。六经不可能渡过天山。世界各国都有各个民族的文化,应该尊重他们这些文化。第三、中国要发展、要发达,就一定要发展贸易。第四、在虎门划出一块地方来,办一个类似于今天讲的特区,邀请美国、法国官员带领他们的技术人员来办厂,制造枪炮、舰船等等,也包括制造机器机械。办这样一个特区,应该以私商为主,官办的办一个就够了,官办枪炮厂制造武器。官办的不要多,同时官员不准承包工程。对官办企业要有限制,让私商大发展。
除了这以外,他说,思想上要提倡叛逆精神,有叛逆就会有创造。可能他看的《东西洋考》不全,只看到一部分。他没有提到个人自由是现代国家的基础。但是他强调要独立,要有批判精神,要有叛逆精神,还讲要人人自由。要让大家讲话,等等,我不详细讲了。大致上讲讲这些。
我想魏源《海国图志》不就是中国现代化的计划吗?如果,我们按照这条路走下去。那中国就老早就走出困境了。很可惜,魏源的这些意见我们没有听到看到,反而日本人听到了。
《海国图志》100卷本是1852年出版的。他编好以后,魏源家里面自己就有一个小印刷厂,用木盒子,他一编好马上就可以出版、就发行售卖。清代有文字狱,但清朝没有书号制度,也没有卖书赚钱这样的制度。所以他就三个版本都印出来,很快就发行。结果,日本很快就有人买到《海国图志》。
1852年《海国图志》开始传入日本。但是日本那个时候还没有开放,《海国图志》在日本作为禁书,不准卖。1854年,日本被美国的舰队逼迫开放,开始改变态度。那样的情况下,那个时候有14套《海国图志》进入日本。其中有七套官方留下来自己阅读,有七套在市面上出售。以后几年内,日本有20多个版本的《海国图志》,日本翻译的《海国图志》变为日本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日本了解世界,结束了闭关锁国,保留了“兰学“,通过荷兰来了解世界各个地方。兰学后来成为日本私塾学书。私塾传授的兰学是日本了解世界的主渠道,中国的《海国图志》起了辅助作用。结果到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初期,跟我们80年代90年代一样,大吵大闹过国有资产流失。但是明治政府坚决支持私有化。现在的三菱、三井这些大企业就在那个时期兴起的。卖给他们主要是轮船,卖给他们以后还给予税收等其他各个方面的支持。
日本在教育上,没有实行科举制度。所以他很容易接受了现代教育,从小学开始办到大学。政治上思想上没有现代化。禁止对天皇的质疑,甚至强调,道德上思想上一定要执行儒家的忠孝。儒家的忠孝跟日本的武士道结合起来,日本就成为一个很野蛮的军国主义国家。
中国的洋务运动一直搞官办企业,结果,最关键的官办军火企业亏本。日本人就卖掉,中国人一条死路走到底,不愿承受国有资产流失,结果就失败了。失败就失败在这里。不是没有人看到这一条。当时中国有一些先进分子。跟魏源同时,福建省有徐继畲。广东的一个人,写《海国四说》的,他名字一下子说不起来。这三个人就是中国的启明星,最初接收到国外的影响。
到60年代,很多人都出来讲话,中国一定要学西方。学西方办企业一定要以私商为主。其中,讲得最全面的是郑观应。他是广东香山县,即现在中山市人。十几岁就被送到上海洋行学生意,慢慢升为高级职员。郑观应是中国19世纪的买办。他是杰出的爱国者,希望中国发达,学习西方的东西。后来郑观应自己做资本家,办企业。他还写文章,出了本书叫《盛世危言》,很有名的书。这些文章都在当时的报纸上发表。《盛世危言》说什么?它说中国要开国会、要办报纸,要办教育,要废除科举。还有,想经济发展,要发展私商。国家经营的企业、国有的轮船等等,全部交给私人经营管理,实行私有化。他的道理很简单,他说你不用督促他的生意做得好不好。企业办得好不好,是身家性命所在,他不努力不行,不努力他就要破产,就牵涉到他的身家性命。国企亏本了,官员拍拍屁股跑掉了,调另外一个岗位,继续当官。因此一定要走私有化的道路。
这个不是他的创见,而是一批人,包括王韬、郭嵩焘等等,一大批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共识。王韬是第一个在牛津大学做报告的中国人。1867还是1869年,他在牛津做报告。他报告讲什么?他讲东方有圣人言,西方也有圣人言,心同理同,全世界人原是一样。全世界的道统礼仪是相同的,道理也是统一的。让全世界统一起来,未来终有一天东方也像西方那么发达。
王韬在法国、英国转了一年多,回到香港就办了一份报纸,叫《循环日报》,那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了不起的,所有我们20世纪提出的奋斗的东西,男女平等、工业化,等等,我没有想到哪一条没有。后来的我们这些人都很蠢,连这些人家19世纪讲过的东西都不知道。结果中国走了很多弯路。刚才讲19世纪就一亿多人无辜死亡,20世纪死亡多少人,请问在座的钱刚先生。
我讲的太多了,就先讲到这,谢谢大家。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opqKkBvz2iZjcUuRApGlg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