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化时期的哲学不再关心形而上的终极问题,而是聚焦于伦理学,关注个人生活,例如怎样才能带来灵魂的安宁。怀疑主义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产物,它以伦理学为中心,但是还保留了纯粹思辨的传统,其思想锋芒深刻而锐利,否认知识的有效性,认定人的感觉和理性皆靠不住。怀疑主义将不可知论作为原则,同时沿袭了智者派普罗泰格拉的思想观点。怀疑主义者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人类无法认识的,我们对万事万物都应该抱有怀疑的态度,不能相信它是真的也同样不能相信它是假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将判断“悬置”,不轻易做出决断。它像一个哲学中的“捣乱者”,审视和“破坏”一切理论体系,正是由于其尖锐锋芒直接指向独断论的根基要害之处(赵林,2021),因此它令古往今来的独断论和实在论者厌恶和胆寒。
怀疑主义的发展,以皮浪学派为初始,中间经过希腊晚期的学院派怀疑主义的发展,最后于罗马帝国时期得以系统化与理论化。
早期皮浪学派怀疑主义
皮浪(Pyrrho,公元前365—前275年),爱利斯人,曾与其老师阿纳克萨库一起游学。他是个彻底的怀疑主义者,因为他不限于哲学理论上的怀疑,还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皮浪是个“佛系”的人,有一回,他在海上航行,遭遇了风浪,船颠簸得相当厉害,其他人都惊慌失措,他却淡定地指着一头安静吃食的猪,说聪明人应当像它一样,不做任何判断。据他的传记记载,皮浪不躲避任何危险,无论是被狗咬还是被车撞,他都泰然处之,摆出一副无所谓的姿态。他的哲学观点与其生活态度类似。
皮浪哲学观点的基本思想是“不做决定,悬置判断”,而怀疑主义主要抨击的就是独断主义。独断论者认为任何真理都是不容置喙的存在,如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把真理看成是永恒不变的,提出“我想凡是由人的理性推理所认识的东西总是真实的,永远不变的。”但怀疑主义者则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提出,对于一件事来说,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的观点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所提供的论据都十分令人信服,不加批判地相信某一方的观点并将其作为真理是错误的。怀疑主义所持的不可知论提醒我们,我们所知觉到的事物,只是由我们自己决定应该如何去感觉,并没有任何标准判定这样的感受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不能直接做出判断。那么当我们无法判断正误时,怀疑主义所推崇的悬置判断、保持中立的态度才是最正确的,即不动心。只有在独断论者之间,才会出现纷争和生活纷扰。
既然怀疑论者如此质疑真理的存在,那么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在指引他们的生活?答案是:表象和习俗。表象即人所感受到的简单的感觉和情绪,并不对其加以人为的判断;习俗则指在社会中流传已久的法律、风俗和传统。这和后来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在《人类理智研究》中的观点“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遥相呼应。值得一提的是,休谟也是一位怀疑主义哲学家,尽管他并不认同皮浪的许多观点。
晚期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发展至罗马时期,埃奈西德谟(Aenesidemus,公元前100年—前40年)和阿格里帕(Agrippa,约公元1世纪)对皮浪学派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使其趋于系统化和理论化,逐渐成为了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这其中,最主要的理论内容就是“十式”与“五式”即“旧论式”与“新论式”。
埃奈西德谟的旧论式中归纳了当时十个著名的怀疑主义论证方式。(1)从物种的角度出发,人与动物存在很大的区别,人的器官和动物的器官各不相同,那么其对事物的感受也就不同,所以我们无法做出决断。(2)物种相同,但个体间仍存在区别,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事物的感觉也不尽相同,因此无法辨别真假。(3)即使是同一个人,感知事物时所用的器官不同,其感受必定不相同。(4)同一个人观察同一个事物时所采用的角度、距离和位置不同时,获得的信息也不一样。(5)同一个人身处不同的环境状态时感受同一个事物所得到的结果不相同。(6)类比第5条,同一个被感觉的事物在不同的状态时给人们提供的感觉也不同。(7)不同的事物间混杂在一时所给予的感受也有差别。(8)被感觉对象的某些性质是相对的,那么我们对它们的感觉也是相对的。(9)事物出现的频率也会影响人们对它的感受。(10)身处不同社会环境的个体,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这十条论证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人的认识具有主观性、不严谨性和不可靠性,告诫人们不能轻易做出判断。从今天的认知心理学看这些观点,很令人惊叹。
新论式所提出的五种论证方式也同样反对了独断主义。(1)观点各异。古往今来,不同的哲学家提出的思想观点存在很大差别,每个人都有支撑其观点的论据,这种难以统一说明了世界的神秘与不可知。(2)无穷论证。为证明一个观点就必须有论据,然而该证据自身也需要根据证明,根据的论据同样也需要证据证明,这样就会陷入无穷的论证当中。(3)相对关系。自然界的事物间都存在相对关系,我们理解一件事物时需要凭借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但事物间的关系也是无穷的,每个事物都与多个事物产生联系,这其中复杂的“纠缠”使我们无法认识事情的真谛。(4)正反假设。当人们试图通过假设来证明一个命题时,也要意识到,相反的假设同样能够推论出相反的命题,因此,孰真孰假仍无法判断。(5)循环论证。第2条提到,在论证时人们很容易陷入无穷的根据的追溯中,有观点认为可以通过结果论证根据,但这同样会陷入循环论证中,无法得出任何结果。新论式与旧论式的不同在于旧论式是从经验出发,所具有的是现实生活层面的意义,而新论式则从理性出发,反映了更加高级的逻辑思维中的矛盾问题。这种进步促进人们意识到矛盾也是认识的本质,为后续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无疑,怀疑主义是一种高明的思辨武器,它启迪人们去检视那些看起来绝对正确的“真理”,去解构那些不容置喙的庞大理论体系。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这个哲学中的“捣乱者”有时破坏力惊人,建设性不强。如果把怀疑主义推向极端,很容易变成“抬杠”。就像早期智者派一样,最后把自己的墙脚挖掉,使自己变成飘忽不定的无根之物(赵林,2021)。当它摧毁了独断主义的坚实堡垒之后,它自己也没有可依靠的东西了。所以在思想史上,怀疑主义总是昙花一现,在埋葬敌人时,自己也成为悲壮或滑稽的同归于尽者(赵林,2021)。至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把怀疑主义作为一种“防身”的思维工具,努力让自己成为胡适所说的“不受人惑的人”,但前提是充分调动自己的理性能力,对事物加以辨别判断,而非举着“怀疑主义”大旗,一股脑儿不假思索地否定一切、解构一切,这其实和盲目接受和盲目服从者处于同一思维水平。正如弗洛姆在《论不服从》中所说:“他们(无理由的反叛者)张口闭口说‘不’,因为他们对生活没有担当。这种捣乱的不服从和它的反面——俯首听命,没有能力说‘不’的服从——在盲目和孱弱上不分轩轾。我这里说的能够不服从者,是因为他们能够认定一些东西;他们能够不服从,是因为他们服从了自己选择的良心和原则。”
参考文献:
赵林. (2021).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Fromm, E. (2017). 论不服从(叶安宁 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