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社会科学研究似乎进入了“历史的垃圾时间”,学术刊物上充斥着大量规范性强、方法漂亮却没有任何意义的文章。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马亮教授在本文中一阵见血地指出中国社会科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剖问题背后的细节,提出深刻的警醒:与其进行无病呻吟的重复,不如敢为人先地向前一跃。
有灵性的真研究与低价值的伪研究
文/马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雅理读书
导言
做有价值的社会科学研究
谈到社会科学研究,人们往往会感到高深莫测,会选择敬而远之。实际上,社会科学研究有有趣和美妙的一面。应该让更多人走进、欣赏和享受社会科学研究。就像曾经让我受益良多的学术公众号“政见”坚持的愿景一样——“我们想拆掉知识的高墙,让普通人读懂社科学术研究,接触靠谱思想资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学科的学者开展学术研究,都必然涉及方法的问题。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高度重视研究方法的训练、创新和应用。相对来说,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以及由人组织而成的社会;而社会的高度情境性、复杂性与微妙性,会显著影响乃至制约学者可以使用的研究方法。具体到我所在的公共管理学,研究政府、公务员等公共组织和人群,面临的研究方法的挑战就更加严峻了。
2012年博士毕业以来,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工作期间,讲授的不少课程都与方法论、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技术、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等议题有关,涉及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职研究生和留学生等群体。高校设置如此之多的研究方法类课程,反映了社会科学领域对研究方法的重视。我在过去的十多年一直学习、领悟和讲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而这本题为《学术祛魅:实证研究十讲》的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阶段性总结。
这本书基于我多年讲授研究方法类课程的总结和反思而成,并在与学术公众号“学术志”合作的网络课程“实证研究必备30讲:一门课搞懂选题、方法与写作”中进行了部分分享。我期待能够用简短的篇幅和通俗的语言,来介绍、探讨社会科学研究和写作的基本问题,完成对学术研究的“祛魅”。
我从2005年开始参与和开展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发表了第一篇中文论文,2013年发表了第一篇英文论文。时至今日,我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开展了不少合作研究,这些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这样一种全身心投入和躬身其中的研究经历,使我不断体悟与思考,日益加深了我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认识。
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逐渐驾轻就熟,再到批判性反思,我在与自我对话中完成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祛魅,在“较劲”中实现了救赎。我比较幸运的是,在二十年前就接触了实证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可以从一开始就运用如今早已被奉为圭臬的工具和技术。更为重要的是,我没有因此而迷信实证研究方法,而是在不断反思这些工具和技术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缺陷与陷阱。希望通过本书与读者共同学习、应用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反思,回答有意义的研究问题,丰富和深化我们对社会的理解、解释与预测。
01.社会科学研究出现“精致的平庸”
在2025年4月召开的一场学术会议上,我做了一次主旨报告,题为《跳出“规范的陷阱”:公共管理研究如何避免“精致的平庸”?》。就我个人的观察与思考而言,过去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够规范,所以学术界不断加强研究规范;但是,当社会科学研究有了规范以后,研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却消失不见了,或者说没有了应有的那种研究。
在2017年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一书中,乔晓春曾经嗟叹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不科学、不规范,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相去甚远(乔晓春, 2017)。彼时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还没有完成规范化的洗礼,也谈不上是科学研究。一篇论文是否必须有研究问题、是否需要参考文献、如何标注和引用参考文献、是否需要对研究文献进行批判性综述、要不要构建和发展理论、研究结论是否需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怎么判断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这些十分基本的常识性问题,在那时并不是被重视的问题。
二十年前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同科学意义上的研究相去甚远,二十年的突飞猛进使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今非昔比。和过去相比,如今的中国社会科学越来越重视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应用,而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也越来越强。上述这些早已不是问题,而是学术界的基本共识与操作准则。但是,社会科学研究日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同时,为什么大量研究却丢失了意义与价值?
现在哪怕是参加本科生的各类学术竞赛,你都可以看到刚入大学的大学生已经可以娴熟地使用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方法和技术了,而且他们撰写的学术“八股文”也有模有样。但是,这些研究在越来越科学和规范的同时,和我们所期待的社会科学研究却渐行渐远。
如今学术会议和期刊收到的投稿论文呈井喷式增长,动辄一个会议就会有数百篇论文如雪片般飞来,许多期刊每年的收稿量都达上千篇。这些论文的规范性普遍较强,但是千篇一律的标题、叠床架屋的概念和迷信“大力出奇迹”的方法堆砌,让人难以苟同和不堪卒读。日益规范和科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是我们十多年前所孜孜以求的吗?为什么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密集和高深,但是研究的趣味、意义与创新却并未增强?为什么越是应用研究方法,研究本身应该追求的价值却越是在消退?社会科学如何避免研究方法的误用和滥用?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规范”的动词词性指“使合乎规范”,名词词性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而“规范化”指“使合于一定的标准”。翻阅二三十年前发表的论文,我们可以发现,过去的论文可能没有参考文献或者文献引注不规范,论文结构不统一,研究方法暂付阙如。将其同如今发表的论文相比,可以直观地看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经历了一个逐步规范化的过程。
论文的规范与研究的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过去的研究是有问题、有想法和有灵性的真研究,虽然缺乏规范,但总能令人眼前一亮。而现在的研究有了规范,却无研究可言,甚至可以说是低价值的“伪研究”。显然,未来的研究应该是规范且有价值的研究,即“好研究”。
科学的进步是规范的胜利。通过确立专业标准、采取同行评议制度,科学共同体在不断地推进科学的进步。社会科学毫无疑问应该拥抱研究规范。值得注意的是,规范化带来了研究的新问题,那就是研究的结论往往是预料之中和波澜不惊的,而没有平地起惊雷的颠覆性创新。如果说过去的科学“革命”不断,而如今似乎是进入了“历史的垃圾时间”。
研究方法日益规范,研究技术日益复杂,研究的科学性越来越强,研究发现却日益平淡无奇,研究结论也苍白无力。这似乎是研究范式与科学革命之间的内在悖论。当科学革命带来的新范式确立时,大量研究都将是平平无奇的常规科学研究,而无法撼动和挑战主流研究范式。
与其进行无病呻吟的重复,不如敢为人先地向前一跃。所以,要跳出“规范的陷阱”,摆脱“精致的平庸”,在追求研究规范的同时避免规范化带来的束缚与掣肘。经验研究或实证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套路,学术论文也要遵循“八股文”的结构。但是,学术研究作为科学、技艺与艺术的集合体,既强调“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也要避免出现“规矩有了,寸步难行”的问题。当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在野之学”,全面拥抱学术规范,未来就要实现“游刃有余而不逾矩”。
02.毫无意义的研究大行其道
从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同样的问题与挑战。比如,政治学面临中国实践与西方概念(理论)的龃龉,需要建构新概念、发展新理论并创新学科话语体系。在管理学领域,学者们高度重视严谨性(rigor)与相关性(relevance)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解决商学院的教授无法为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上课的问题,以及公共管理学院的教授不能为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上课的问题(徐淑英等, 2018)。经济学学科对数学模型与因果推断的极致追求,带来了理论的苍白无力,似隔靴搔痒。与此同时,对统计(经济)显著性的追求,让学者们“眼冒金星”,沉迷于“数星星”。经济学学者刘元春在《经济学研究要致广大而尽精微》一文中就指出:“实际上,很多西方经济学理论走入了逻辑之美的陷阱,却忽视了解释力和建设力。”(刘元春, 2025)
以上种种是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吗?是学科发展必不可少的走弯路与交学费吗?显然,一个学科从蹒跚学步到踌躇不前,再到信马由缰,的确需要一些耐心,没有哪个学科可以逃脱此劫。哪怕是发达国家的社会科学,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和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当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社会科学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毫无意义的学术研究就相当于“学术狗”放“学术狗屁”(scholarly bullshit),就像人类学者大卫·格雷伯所批判的“狗屁工作”或“毫无意义的工作”一样(格雷伯, 2022)。比如,2023年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性》发表的一篇富有挑衅意味的论文就探讨了“学术狗屁”的问题。该文指出,在可持续性和转型领域的学术期刊中,有高达50%的论文是“学术狗屁”。所谓“学术狗屁”,就是“那些连作者本人也难以为其存在的必要性进行辩解,对科学知识进展做出贡献甚微的研究”(Kirchherr, 2023),这些论文针对最新流行的热门话题进行研究,虽然可以获得大量文献引用,但是在真正的学术发展和创新方面的意义微乎其微。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性》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将“学术狗屁”分为五大典型类别,包括:乏味问题的研究(boring question scholarship),停留在对前人研究的简单复制和“炒冷饭”;文献综述的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of literature reviews),简单重复众所周知的常识而毫无新意;回收性研究(recycled research),为了迎合研究热点而“新瓶装旧酒”,这些研究“回收”问题的论文本身需要被回收;硕士学位论文的疯狂灌水(Master thesis madness),指知名学者与硕士生合作的研究粗制滥造;激进分子的咆哮(activist rants),指个人激进观点的情绪宣泄,而没有基于实证证据。
在理论的对话与发展方面,不少研究对经典理论进行反复检验和一再重复,却并没有挑战、修正或颠覆这些基础理论。比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政策扩散理论、顾客满意度模型、工作倦怠研究、职业胜任力模型、制度集体行动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无数的研究反复使用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理论荒漠化与理论疲劳的双重效应。
过去的研究可能没有理论基础,但研究人员天马行空,脑洞大开,脑力激荡。如今的研究则是运用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基础,却束缚了研究人员的手脚,禁锢了他们的头脑。与此同时,理论与实践“两张皮”问题较为突出。比如,梅赐琪就以公共政策执行领域的史密斯模型为例,指出跨情境套用理论带来的弊病(梅赐琪, 2025)。不少研究反复验证某些经典理论的伟大,却没有带来任何的知识增长。而照抄照搬地、机械地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实践,也带来驴唇不对马嘴、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与此同时,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分析方法的泛滥与误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科学的意义与价值。比如,不少人对使用问卷调查可能存在的问题往往明知故犯,诸如随便样本(而不是随机抽样)、武断测量(而不是规范量表)、共同方法偏误(而不是多种来源和多种方法)等问题一再发生,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纠偏。再如,很多人对结构方程模型(SEM)存在认识误区,认为非SEM不可,实际上不少情形并没有这种必要。单纯炫技和欺负不懂技术的读者的研究,看似是“降维打击”,实则是自信不足的体现。又如,定性比较分析(QCA)既有定性内容又有定量的内容,但是很多研究存在有计算而无定性的问题,特别是条件变量的测量缺乏定性研究的依据。
在统计分析方面,也存在玩数字游戏的问题。一些人在知道结果后提出假设,或者反复“拷打”数据得到符合预期的“好结果”,并选择性地报告有利于自己的结果。二手数据分析是“化腐朽为神奇”,是“变废为宝”,并让宝贝更加值钱。但是,在二手数据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各类二手调查数据被玩坏了,各种变量倒过来倒过去,存在“垃圾进,垃圾出”的尴尬。此外,稳健性检验泛滥成灾的问题也值得关注。我们要认真想一想稳健性检验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检验而稳健,还是为了稳健而检验。
03.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跳出“规范的陷阱”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气候、人口、科技、财政等领域的巨变,迫切需要学术研究回应现实挑战。正所谓多难兴邦,社会科学研究也要服务难时国家。比如,2025年年初中美之间加征关税与反制,使全球贸易战一触即发。国家危难之际要救亡图存,社会科学特别是公共管理研究可以做什么?如何理解与解读反制政策?一些学者会认为这是完美的外部冲击,可以通过自然实验进行因果推断。另一些忧国忧民的学者心系祖国,例如,浙江工商大学紧急召开服务国家应对外部冲击行动计划专题部署会,探讨如何通过学术研究来为国分忧。
学术研究人员不是事不关己的看官,也不是隔岸观火的过客,而是富有责任感与主人翁精神的公民。遥想一百年前战火纷飞的动荡时代,西南联大的学者们孜孜以求的是寻找一方书桌,可以安静地教书、读书和做学问。和当前不少研究相比,民国时期的学位论文与社会调查可能没有那么规范,但是其所涉猎的领域、关注的议题和获得的发现,直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特别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收集和积累一手调查资料,为后世研究提供宝贵的历史数据,殊为不易,令人钦佩。
陈晓萍与凯文·斯廷斯马在《有影响力的学问是怎么炼成的》一书中,从正面和积极的角度探讨富有影响力的研究是如何诞生与完成的,并提出做出有影响力的学问的过程模型,包括灵感、理论、实证、传播、流派五大维度(陈晓萍和凯文·斯廷斯马, 2023)。由此可见,实证研究是五个环节之一。其他环节也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社会科学研究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同研究人员的动机、能力与耐心有关。此外,研究人员所处的学术界和社会环境又进一步加剧了问题。比如,研究人员对学术规范的理解存在局限、偏见,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院校的研究人员盲目认为只有量化研究才是科学研究。再如,在规范化的过程中揠苗助长,导致一些学者有样学样、照猫画虎。又如,“发表是王道”带来的发表压力与生存游戏导致玩弄规范、投机取巧的现象。当学术规范成为负担与枷锁时,学术研究面临严重的合法性危机。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在本土化探索的过程中还承担着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历史使命。在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的规范之间,孰先孰后?是发展普适理论,还是建构本土概念?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要追求理论的意义与经验的雕琢,坚持破立并举,在解构的同时重构知识体系。
要想改变社会科学的现状,使之健康发展,就需要持开放的学术研究态度,采取更高的规范。要树立好的榜样,批判坏的示范;要认识到社会科学不是遵循单一规范,而是承认多元规范。在认识论传统与方法论流派方面拥抱多元主义,尊重不同的流派、标准与规范。当然,在批评他人的同时,每个人也要自我批评。学术研究就是欣赏与批判并举,既要欣赏他人研究的精彩之处,也要关注自身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04.本书希望回答的问题
显然,研究方法是研究人员使用的工具和手段。研究缺少意义不是研究方法本身造成的,而是研究人员的研究设计出了问题。很多人认识到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也在积极学习各种研究方法。而不少人在选择、使用和评价研究方法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学者进行研究就好比厨师做饭。厨师有的刀工好,有的擅长煎、炸、烹、煮等各种厨技,这些固然至关重要,而烹饪的精妙之处更在于厨师对食客口味的把握、对食材的选用与搭配、对火候的调控等方面。同样的预算,采买什么样的食材;面对同样的食材,如何搭配组合;对煎、炸、烹、煮各种烹饪方式,如何选择和组合;准备一桌子菜,需要如何设计菜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才真正考验厨师的水平。因此,优秀的厨师是一桌美味的操盘手,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同样,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也要具备这种设计研究的能力。
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研究设计的意义远超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包括描述和刻画、比较分析、探究相关关系、推断因果关系、预测等,分别对应描述性研究、比较性研究、相关性研究、因果性研究、预测性研究等。而从研究的数据类型和分析策略来讲,实证研究既有量化研究(如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二手数据分析等),也有质化研究(如文本分析、叙事研究、民族志、扎根理论、行动研究等),以及将二者融为一炉的混合研究。
研究设计是对如何研究进行设计,研究方法则是开展研究使用的具体技术和工具。如果研究设计不当,那属于先天不足和基础不牢,会让研究的开展无法顺利进行。所以,本书特别强调要做好研究设计,而不是拘泥于研究技术的细枝末节。
在本书中,我按照实证研究的整个过程展开探讨,将研究方法总结为十讲,涉及社会科学研究从头至尾的各个主要环节。当然,每个环节的探讨都只是提纲挈领,所以本书作为实证研究方法的入门书,更多是帮助读者完成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祛魅”,为有志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读者提供通俗易懂的、全面的介绍。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选题至关重要。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好的选题就意味着研究成功了一半。反过来说,选题不当(过小、过大、过虚、不现实、“炒冷饭”等)往往是社会科学研究失败的主要原因。要想做好实证研究,先要明确研究选题。但是,选一个好的选题殊非易事,甚至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不科学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部分。研究问题的来源多种多样,社会科学研究的选题可以天马行空,而关键是将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问题。研究人员需要遵循“小切口,大问题”的选题思路,并掌握研究选题的技巧,如此才能有所创新。
社会科学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和探知世界的。所以,研究人员需要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批判、反思和创新,并通过研究开展和论文发表贡献新的文献,如此循环往复。如果搜不到、找不准最相关的文献,就可能成为“无头苍蝇”而迷失方向。如果不能批判性地阅读文献,就会与最相关的研究选题失之交臂。文献评述或综述意味着要阅读大量相关的学术文献,并批判性地进行综述。文献综述的核心是要有结构思维,能够将“俱往矣”的研究文献一网打尽并分门别类,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待回答的新问题。除了常规性的文献综述,荟萃分析、系统性综述等方法日益流行,而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科学研究始终是围绕理论的构建、发展与检验展开的,所以要关注理论构建的问题,聚焦概念化与理论化,并掌握理论构建的技巧。本书认为,不少人对理论的理解有误,也影响了理论的构建与发展。一些人往往夸大或抬高理论,认为理论是高高在上的,而没有认识到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理论;还有人认为理论必须是复杂的,只有叠床架屋和填得满满的才能说实现了理论创新,殊不知理论最精妙的是“大道至简”;在理论的西方霸权、全球普适性与本土化之间,很多人同样陷入了认识误区,并没有认识到理论的建构与发展是可以超越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
在研究设计方面,本书重点探讨研究设计的注意事项与操作技巧,分为定量、定性和混合三种类型来具体探讨。其中,定量研究设计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设计、二手资料分析、大数据分析,定性研究设计包括个案研究、比较案例研究、定性比较分析、扎根理论,而混合研究设计则将定量与定性研究有机结合。针对每种研究设计,我在书中介绍了其背景、特征、优势和劣势,以及在研究设计时遵循的步骤和流程。
“无测量,不实证”,无论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社会科学研究都涉及对概念的操作化和对变量的测量。这就涉及变量的测量尺度和测量方法。和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的变量测量更加富有挑战性,因为复杂、多维、微妙的概念往往更难以测量。如果不重视变量的测量,就可能因为测量的缺陷而使研究前功尽弃。有些时候,对关键变量的测量方法的创新,其本身就足以使该研究成为具有原创贡献的研究。测量既需要因循旧例、中规中矩,也需要脑洞大开和奇思妙想。不少变量看似不可测或测不准,实际上换种视角和方法,就实现了近乎完美的测量。多学习、积累经典且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从这些方法中领悟和反思,就可以举一反三,在变量测量方面有所精进。
社会科学研究需要通过资料分析来得出结论,所以掌握统计分析策略和质性资料分析策略就十分重要。要有“用户思维”,奉行“拿来主义”,更多关注如何通过各种软件和工具来得到分析结果并加以合理解释。即使是文科生也可以驾驭看似高深莫测的统计分析工具,得到自己想要的分析结果。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统计分析与质性资料分析如虎添翼,社会科学学者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开展和完成数据分析任务。
社会科学研究对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较高,因此,既需要掌握学术“八股文”写作的基本功,也需要学会“讲好故事”的技巧。本书探讨了开题报告的准备与撰写、学术“八股文”的谋篇布局及论文写作的技巧,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要领。比如,论文写作越来越多地面临“查重率”与“AI率”的挑战,而相关技术检测也带来新问题,需要学者重视和正视这些充满争议的问题。
本书最后简要探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规范、伦理、道德与价值方面的问题,包括学术文献引用规范、学术研究伦理及学术研究应该追求的价值取向。社会科学研究不能“螺蛳壳里做道场”,而要围绕重大意义和现实价值开展,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研究。与此同时,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大胆假设”,也需要“细心求证”。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qKvS_7jRMb3ldOJxZ-Lfg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