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学派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学派,它有时被称为享乐主义(Hedonism)或快乐主义。这导致人们常常望文生义,以为此学派的人只是一帮纵情声色的纨绔子弟,实则大谬,因为这显然与历史不符(吴天岳,2023)。伊壁鸠鲁(Epicurus,前341~前270年)本人乃是一个非常严肃,甚至可以说是崇尚禁欲苦修的哲学家。他出生于萨摩斯,自幼贫寒的家境使其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在希腊服兵役期间,18岁的伊壁鸠鲁潜心钻研柏拉图哲学和德谟克利特哲学。数年后,他重回希腊,建立了一所花园中的学校,他也因此被称为“花园哲学家”。除了在哲学学习方面提供帮助,伊壁鸠鲁淡泊名利、生活节俭、待人真诚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学生。
伊壁鸠鲁的哲学既关注外在世界,探索世界之本质,亦关注个体生活,寻求内心宁静之道。伊壁鸠鲁的伦理学(例如对如何离苦得乐的论述、对死亡的反思)恰好回应了他那个时代所经历的不安全感。当今世界,也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感,正像有学者所指出的,现在正处于“乌卡时代”(VUCA, 易变性Volatile、不确定性Uncertain、复杂性Complex、模糊性Ambiguous)。那么,伊壁鸠鲁的哲学能否跨越时空的长河,回应和缓解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理困境?让我们看看他的哲学到底说了些啥。
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宇宙观
伊壁鸠鲁相信万事万物都由原子构成。他认为,宇宙是非常实在的,人类的灵魂亦是如此。人固有一死,但原子不灭。人死后原子脱离本体,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个体,转变为另一个人。因此,在今生就要追求自身的幸福,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不仅是人,世界的运转变化是源于原子的不断转移和重构,并不代表任何超自然的意志。不过,他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认为神只是存在于原子所构成的不同世界的缝隙当中,神不干预原子构成的世界(赵林,2021)。
伊壁鸠鲁在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基础上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他指出,重量也是原子的特性之一,不同的原子重量也不同。除此之外,伊壁鸠鲁还补充了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运动的学说。他认为原子运动除了直线下降之外,还会发生偶然的偏斜运动。因此,原子并不一定必然呈直线下降,这种偶然性为原子间的相遇与重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是基于此,原子才能构建万事万物不尽相同的多彩世界。马克思博士论文就是分析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差别。在马克思之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伊壁鸠鲁抄袭了德谟克利特,马克思则为前者正名,指出了二者的哲学观点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正是这细微之处的差别,使得问题显得颇为重要。在具体差别中,马克思论证了伊壁鸠鲁的独到见解,并据此阐明了个人自我意志的个性与自由。
伊壁鸠鲁学派心理学的伦理意涵
希腊化时期哲学家对自然世界的思考左右着他们的伦理主张,伊壁鸠鲁学派的灵魂学说(或者说就是心理学)也不例外。伊壁鸠鲁提倡人们要寻求快乐,他所谈及的快乐并非及时享乐,而是一种对长久幸福的追求。当生活中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就获得了快乐。但是,极端欲望的满足并不能获得快乐,即便令人感受到了愉悦,也是一时的,甚至还会给人带来负面情绪。伊壁鸠鲁倡导一种“理性的快乐”,即一种自由自在、无所烦扰、不受痛苦的快乐,这种快乐唯有通过践行美德和认识自然方可获得,它们均需要理性的参与和导引。由此可见,伊壁鸠鲁所追求的快乐来自于心灵的宁静。只有达到这种静心寡欲的状态,保持对自然世界运转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清醒理性的认识,才能称得上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并得到持久的快乐。
伊壁鸠鲁的原子世界观还大大影响了其生死观。前文提到,他认为灵魂由原子构成,那么身体的死亡则意味着灵魂作为一种精微结构的消逝(吴天岳,2023)。这便是死亡的本性,它决定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是不理性的:第一,构成灵魂的原子由聚到散,从有到无,历经了一个虚无化的过程。死亡来临时,“我”便不存在了,成为虚无,而虚无并不会带来值得恐惧的东西;第二,有人说,当我们活着时,对于死亡的前瞻,想想就恐怖和痛苦。伊壁鸠鲁回答,如果我们明确知道某种东西的出现不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却事先妄想执著、心有挂碍,实在无意义;第三,出生之前,无任何感知和不舒适感,同样,当我们不存在时,亦复如是。那么,作为感知觉和思维的主体都没有了,还有何痛苦可言呢?
显然,伊壁鸠鲁哲学的对于快乐的定义并不等同于纵欲主义中的快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罗马帝国时期,世人已经完全误解了伊壁鸠鲁主义,甚至将社会风气败坏、民众沉迷骄淫奢靡的原因归结于此。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就指出“伊壁鸠鲁主义”先是腐蚀了希腊,而后又毒害了罗马(赵林,2021)。孟德斯鸠把希腊和罗马这两个伟大民族断送性命的缘由都归因于“伊壁鸠鲁主义”。不过从思想史的视角来看,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仍然是当时民众缓解痛苦的一种慰藉,并对后续哲学思想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话说回来,对所谓“伊壁鸠鲁主义”的误解可以追溯到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哲学家西塞罗那里。西塞罗将其与纵欲主义相提并论,最终造成人们以讹传讹的后果。西塞罗正是一位提倡“不动心”的斯多葛主义者。斯多葛主义与伊壁鸠鲁哲学有什么内在逻辑?它们的不同在哪里?我们下一讲接着说。
参考文献:
吴天岳. (2023). 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林. (2021).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