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曾和我讲起一件令她难以释怀的事:她同事的女儿从小成绩优异、从不顶撞父母,家里奖状贴了满满一面墙。然而进入大学后,这个众人眼中的“完美孩子”却突然提出休学,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与外界交流。父母震惊之余,几乎无法理解这突如其来的转变。
“我们一直以为她那么乖,是最不需要操心的啊...”她同事喃喃道。
这并非个例。心理学研究逐渐揭示,那些从小被冠以“乖孩子”之名的孩子,在成长中反而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
“乖”常被误解为一种顺应社会的优势,却可能悄然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隐形枷锁。他们如同被精心修剪的盆栽,表面整齐美观,根系却因过度束缚而难以深扎土壤。
“乖孩子”的五大发展困境
(1)自主性与内在动机的缺失:被“训练”的服从
过度强调服从的“乖”,可能导致孩子习惯于依赖外部指令(如父母、老师的要求),而对自己内在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缺乏探索和了解。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强调,自主性(Autonomy)是人类普遍存在、与生俱来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是促进个体发展内在动机、进行社会适应和维持心理健康(获得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当自主性被长期压制,个体容易出现动机减弱、兴趣丧失、甚至抑郁焦虑等问题(Ryan & Deci, 2000)。
“乖孩子”可能在成年后,面临重大人生选择时感到迷茫、缺乏主见。一旦脱离外部约束,就陷入“空心病”状态。他们习惯了为别人而活,却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而活。
(2)情绪表达与处理的抑制:沉默的内心世界
“乖”往往意味着“不哭闹”“不抱怨”“不给大人添麻烦”。这无形中要求孩子压抑负面情绪和真实需求。
著名心理学家James Gross指出,长期过度压抑情绪表达(表达抑制),会消耗大量心理资源,与更高的焦虑、抑郁水平以及更差的人际关系质量显著相关(Gross, 2002)。
儿童期情绪压抑更是成年期多种心理障碍的风险因素。“乖孩子”习惯性地报喜不报忧,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得不到疏解,容易导致突然的情绪爆发(如案例中的休学)、躯体化症状(如不明原因的疼痛、疲劳)或长期的心理困扰。
(3)完美主义倾向与失败恐惧:难以承受的“光环”
“乖”常常与“表现好”挂钩。为了维持“乖孩子”形象,孩子可能发展出苛刻的自我要求,害怕犯错、害怕让父母或老师失望。
心理学家Paul Hewitt等认为社会期望型完美主义(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SPP)的个人会感觉到社交环境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认为自己必须表现出完美才能获得认可,它与多种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社交恐惧、自杀意念)等密切相关(Hewitt et al., 2017;Limburg et al., 2017;Sherry et al., 2003)。
许多“乖孩子”背负的正是这种社会期望型完美主义。他们可能在学业或工作上非常努力,但抗挫折能力弱,失败后容易引发巨大的自我怀疑和崩溃。他们可能回避有挑战性的新事物,因为害怕无法保持完美形象。
(4)探索与冒险精神的匮乏:被“修剪”的成长边界
“乖”意味着遵守规则、不越雷池。这固然安全,但也可能限制了孩子探索世界、尝试不同可能性、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冒险行为和探索是儿童青少年发展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和韧性的关键途径(Morris, Cui & Steinberg, 2013)。在安全的范围内经历挑战和挫折,对于培养应对未来复杂世界的能力至关重要。
然而,“乖孩子”可能在面对变化和不确定性时显得保守、犹豫不决,缺乏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灵活性,在需要主动争取机会或承担风险时退缩。
(5)社交技能与自我主张的短板:被忽视的“声音”
过度强调“乖”,可能让孩子在社交中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需求、不敢表达不同意见、不敢说“不”,以换取表面的和谐或被喜欢。
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发现,那些过于顺从或害羞退缩的孩子(有时被成人视为“乖”),可能在同伴互动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发展出有效的冲突解决能力、协商能力和自信的自我主张能力(Rubin, et al., 2009)。
成年后可能在职场或亲密关系中成为“老好人”,难以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在需要竞争或谈判的情境中处于劣势,甚至在亲密关系中也难以表达自己真正的诉求,长久生活在“委曲求全”的状态中。
给家长的教育启示:
让“乖孩子”更有成长力量
作为家长,理性认识“乖”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并非否定规则和良好行为的重要性,而是希望能以更全面、更健康的视角看待孩子成长。
(1)区分“行为规范”与“个性压抑”:“你的建议也很有道理”
教导孩子遵守必要的规则(如安全、礼仪)固然重要,但同时也应尊重他们的个性、想法和感受。允许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说不、表达不同意见甚至合理的“反抗”。
(2)重视自主性的培养:“今天听你的”
从小事开始,给予孩子一些选择权(如穿什么衣服、周末活动安排、零花钱使用)。鼓励他们思考“你想要什么?”“为什么?”,支持他们基于兴趣(而非仅仅是外部评价)去探索和追求目标。
“这是你自己的事,你怎么想?”比“听我的,按我说的做!”更能滋养孩子的内在动力。
(3)做孩子情绪的“容器”而非“灭火器”:“我来陪你待一会儿”
允许并鼓励孩子表达所有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倾听他们的感受(我看得出你很生气/伤心),接纳情绪的存在(有这种感觉是正常的),共情(如果是我,我也会很难过),引导他们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和处理(你可以哭一会儿/我们可以聊聊/试试深呼吸?)。
重点在于让孩子明白:情绪本身没有错,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和应对它。
(4)重新定义成功与失败:“相信你一定有所成长”
将关注点从结果(是否得第一、是否完美)转移到过程和成长(是否努力、是否学到新东西、是否克服了困难)上,坦然面对并接纳孩子的错误和失败,将其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
可以分享你自己应对失败的经历,强调“进步”的价值远胜于“不犯错”。多聊聊“这次没达到期望的效果,但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少说“你怎么又错了?”。
(5)创造安全探索的空间:“大胆试试看,我们在你身后”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接触不同的人和环境、承担适当的风险(如参加一个新社团、独自处理一个小问题)。
在他们遇到挫折时,给予支持而非指责,引导他们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
(6)教导健康的自我主张:“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是勇敢的选择”
教导孩子清晰、礼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想法和界限(如“这个玩具我现在还想玩,过十分钟再给你好吗?”)。
在家庭内部创造平等沟通的氛围,尊重孩子的合理意见。让孩子知道他们的声音被倾听,他们的想法被尊重。
END
“乖”不应成为孩子被夸奖的前提,更不该成为锁住他们真实自我的镣铐。
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拥有内在方向、懂得表达情绪、可以接纳不完美、敢于探索世界、并能在关系中保持自我的健康个体。
精心修剪的盆景只适合养在园中,自然生长的树木才是勃勃生机的最好诠释,风雨中昂扬恣意,阳光下舒展鲜活。
参考文献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78.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5.1.68
Gross, J. J. (2002). Emotion regulation: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Psychophysiology, 39(3), 281–291. https://doi.org/10.1017.S0048577201393198
Hewitt, P. L., Flett, G. L., & Mikail, S. F. (2017). Perfectionism: Arelational approach to conceptualization,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Limburg, K., Watson, H. J., Hagger, M. S., & Egan, S. J. (20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psychopathology: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73, 1301–1326. http://dx.doi.org/10.1002/jclp.22435
Morris, A. S., Cui, L., & Steinberg, L. (2013). Parenting research and themes: What we have learned and where to go next. In R. E. Larzelere, A. S. Morris, & A. W. Harrist (Eds.),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ynthesizing nurturance and discipline for optimal child development (pp. 35–58).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s://doi.org/10.1037/13948-003
Rubin, K. H., Coplan, R. J., & Bowker, J. C. (2009). Social withdrawal in childhood.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0, 141–171.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60.110707.163642
Sherry, S. B., Hewitt, P. L., Flett, G. L., & Harvey, M. (2003). Perfectionism dimensions, perfectionistic attitudes, dependent attitudes, and depression in psychiatric patient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 373–386. http://dx.doi.org/10.1037/0022-0167.50.3.373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5bD_UYnOtr8G8oTbXUaflA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