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玉、徐步霄 等/著(2025):《危机管理中的心理与社会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永玉自序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尽管科学技术不断突飞猛进,但我们在大自然与复杂人性面前依然渺小,还无法避免和有效应对许多危机事件。近一二十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接续发生了一系列自然的、人为的或意外的重大灾难,例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印度洋海啸、中国汶川地震、日本核泄漏、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事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事件……除了这些触目惊心的重大灾难之外,还有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危机事件。这些事件不但给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而且使受灾者的心理蒙受了巨大的阴影和创伤,给其日后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鉴于当前的自然环境状况和人类认识水平,可预见类似的风险还会持续存在,并且还可能出现其他新的危机。在经历过多次沉痛的教训之后,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都意识到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为了尽可能地预防和减少未来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危害,许多国家都已经制定并出台自己的危机管理方案,我国也不例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报告还专门提到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然而,我国的危机管理建设起步比较晚,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危机中的心理与社会支持,我国当前在这方面还未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机制——而这是全面有效的危机干预所必需的。
在此背景下,依托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本课题组针对“危机管理中的心理与社会支持”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其中既包括新颖的基础实证研究,也包括借鉴国外经验的应用文献研究——重点参考了联合国机构间常设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助残组织、爱尔兰健康服务管理署、新西兰卫生部、土耳其红新月会等国家职能部门或国际组织,以及欧盟支助项目专门针对危机管理中心理与社会支持而发布的文件或手册。这一系列研究旨在为我国危机管理中的心理与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可以说,对于心理与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不仅能够响应民众在危机中与危机后的多方面需求,有利于灾后的重建与恢复,而且能够展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人文关怀。这本书的编写就是我们朝着这个方向所做出的一点努力。
本书在绪论中对危机、危机管理及心理与社会支持等基本概念和内容进行介绍之后,主要围绕以下三大部分的内容具体展开。
第一编是基础研究,这部分专门介绍本课题组根据危机管理领域热点问题而自行设计并开展的研究,内容大体涉及危机事件中个体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危机事件的影响,以及危机事件的消极影响及应对。尽管这些实证研究还不够全面与深入,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相信,这些研究能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起点,并给危机管理以及心理与社会支持方案的设计带来一定的启发。
第二编是应用研究,这部分主要借鉴与总结了国外当前在危机管理中心理与社会支持方面的实践经验,同时又结合了我国的实际国情,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梳理和介绍了该领域所涉及的内容。因此,这一编的成果虽然主要源自文献研究,但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危机管理中的心理与社会支持概述、心理与社会支持的阶段及流程,以及不同类型危机中的心理与社会支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这部分开头介绍了一个重要模型,即“困境与创伤后的适应与发展模型”,它是目前危机管理中心理与社会支持方面应用最为广泛的指导科学研究及应用实践的概念框架之一,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并把握心理与社会支持所涉及的基本原则和要素。
第三编是操作原则与实施指南,这最后一部分内容建立在先前章节的基础上,主要面向心理与社会支持的工作实践者,着重介绍了其工作的要点及方法,具体涉及危机管理中心理与社会支持的基本原则、实施指南以及心理与社会支持的方法与工具。特别是最后一节专门推荐了一系列常用的量表,附录部分还包括一些重要的预案文件及实用的指南和手册,希望能够给未来的危机干预者带来一些方便。
本书的撰写工作由我和我的研究生团队共同完成,具体分工情况如下:第一章,徐步霄;第二章,李凯、张彦驰、白洁;第三章,强瑞超、舒首立、李小新;第四章,白洁;第五章,任怡丹、王雪;第六章,顾玉婷、王雪、于泽坤;第七章,杨琛、李同晓;第八章,茆家炎;第九章,范帷筹;第十章,冯文倩、李同晓;附录,顾玉婷、茆家炎、任怡丹、范帷筹、李同晓。郭永玉、徐步霄负责组织和统稿。2013年申报项目过程中,博士生张钊协助我撰写了申报书。
由于作者水平的限制,本书还存在一些疏漏或不足的地方,欢迎读者批评与指正。
《危机管理中的心理与社会支持》
目录
1 绪 论
1.1 危机
1.2 危机管理
1.3 危机管理中的心理与社会支持
第一编 基础研究
2 危机事件中个体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
2.1 危机情境下个体的秩序需求
2.2 自然灾害中的政府信任与民众风险感知
2.3 信息特征及信任度对暴恐事件风险感知的影响
3 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危机事件的影响
3.1 道德判断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
3.2 系统合理化对集群行为的影响
3.3 优势/弱势群体对不公平对待的威胁敏感性差异
4 危机事件的消极影响及应对
4.1 危机中的阴谋论
4.2 危机情境传播理论
4.3 危机中谣言采信的心理机制及政府应对策略
第二编 应用研究
5 危机管理中的心理与社会支持概述
5.1 危机管理中心理与社会支持的概念框架
5.2 危机管理中心理与社会支持的主体
5.3 心理与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6 心理与社会支持的阶段及流程
6.1 心理与社会支持的不同阶段
6.2 心理与社会支持的具体流程
6.3 心理与社会支持的培训
6.4 心理与社会支持的内容与要素
7 不同类型危机中的心理与社会支持
7.1 自然灾害中的心理与社会支持
7.2 事故灾害中的心理与社会支持
7.3 社会安全事件中的心理与社会支持
7.4 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与社会支持
第三编 操作原则与实施指南
8 危机管理中心理与社会支持的基本原则
8.1 IASC的心理与社会支持原则
8.2 其他机构或团体提出的心理与社会支持原则
8.3 构建我国心理与社会支持的基本原则
9 危机管理中心理与社会支持的实施指南
9.1 跨领域的共同职能及其措施
9.2 不同领域的心理与社会支持功能及其措施
9.3 特定部门的社会支持功能及其措施
10 心理与社会支持的方法与工具
10.1 针对个体或团体的支持技术
10.2 针对特定群体的心理与社会支持
10.3 危机管理中心理与社会支持的工具
附录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附录2 《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应急干预行动方案》
附录3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附录4 《灾后不同人群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原则》
附录5 《欧洲创伤后压力研究网络指南》
附录6 《灾害或重大事故受害者的心理与社会及精神健康需求应对指南》
附录7 《非专业咨询:培训师手册》
参考文献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JWuFxFtOBRCtN-oaYIO-A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