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心理学讲义018 斯多葛哲学能缓解精神内耗吗?温总理为什么是“哲学王”马可·奥勒留的“粉丝”?

  • 作者:钟笑宇 郭永玉
  • 来源/出处:
  • 发布时间:2025-09-15
  • 访问量:17

“精神内耗”是近年来网络上的一个“网红”词汇,它引起了普遍共鸣,许多人都反映自己总是在纠结、懊恼和自我怀疑中耗费精力。在这个充满不确定和内卷化愈演愈烈的时代,人们普遍感到焦虑、恐惧,常常过度担忧和犹豫,最终陷入身心俱疲的状态。那么,今天我们如何面对“精神内耗”的困境?其实,在古希腊时期,有一个哲学学派早就提供了“反内耗”的智慧,以下就是他们的主张:

我是自然整体之一部分。

要自然地生活,遵从宇宙的逻各斯。

人之本性与宇宙本性同出一源。

按照自然的规范进行自我修养。

……

这些观点都是斯多葛学派的主张,虽然从早期到晚期,此学派的哲学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些变化,但一言以蔽之,该学派崇尚的不变信条可概括为“自然之理,汝当顺应”。今天,我们仍然能从斯多葛学派中汲取养分来缓解内耗,例如“用理性应对消极情绪”。那么,斯多葛学派的观点究竟讲了些啥?

早期斯多葛学派

芝诺(Zeno,约公元前336~前264年)生于塞浦路斯岛,是斯多葛学派创始人,与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芝诺(Zeno of Elea,就是提出“阿克琉斯追乌龟”“飞矢不动”等悖论的那位)并非一人。芝诺本是一位商人,但在去雅典经商途中商船沉没,于是留在雅典学习和研究哲学,后来在雅典的一个画廊(stoa poikile)建立了自己的学院。在希腊语中,“画廊”一词发音为“斯多葛”,故该学派被称为斯多葛(Stoicism)学派,也叫“画廊学派”。该学派在晚期希腊哲学中延续时间最长且影响最广,延续了五百年之久(张志伟,2004)。 

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与怀疑主义常被称为是“一棵树干上的三叉树枝”,它们虽然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区别,但都坚持同一个信念,即人们应当追求宁静、不动心的思想境界。早期斯多葛学派杂揉了众多哲学思想,其哲学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以及伦理学的混合物。据说此学派最早将哲学划分为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其中物理学为基础,逻辑学为手段或工具,伦理学则是中心和目的。在伦理学上,斯多葛学派十分强调理性主义的德性论原则。该学派认为,世界理性为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准则,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原因,整个宇宙都受神的控制,所以宇宙是有秩序、有目的的和谐整体。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是神圣之火的一个火花,人之本性与宇宙本性同出一源,因此,人们也应当遵循自然法则,不违背普遍的法律,为实现本性而服从自己的理性。与伊壁鸠鲁学派相似,斯多葛学派呼吁人们抛弃一切情绪的干扰,采取一种清心寡欲的处事态度,从而控制自己的欲望,这一观点后来逐渐演变为禁欲主义。不过,它们所主张的具体实现路径大有不同,伊壁鸠鲁主义的态度更富有人情味,甚至最终引起了纵欲主义的嫌疑(赵林,2021)。

芝诺认为,美好的生活是指坦然地接受个人的命运,即便命运坎坷。面临痛苦或危难时表现出来的勇气,被认为是最值得敬佩的。你若必定要死,不必呻吟着死去;你若必须入狱,不必喋喋抱怨;你若必须受流放之苦,但你可以微笑地、勇敢地、平静地接受。你的身体可能被禁锢,但你的意志却不能被禁锢。后来这种禁欲主义变得更加悲观,斯多葛学派的学者认为人们应当顺应自然,接受命运,不违抗自然的规则。他们提出,每一个人一生所担任的角色是由神为我们事先决定好的,你必须接受它。你所经历的事情,你所承受的苦难,都是你的命运,是有其必然原因的。因此,在面对这一切时,获得快乐的方法只有坦然地面对,顺从它,不为之抱怨,也不为之放弃,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自由。由此可见,早期的斯多葛主义者把自由理解为对必然性的认识和服从。近代的一些思想家继承了这个观点,如斯宾诺莎、黑格尔等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表述(赵林,2021)。

罗马斯多葛学派

斯多葛学派到了晚期(即罗马时期)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该时期的著作均用拉丁语写成,且大部分被完整保存了下来;二是逻辑学和物理学不如早期斯多葛学派那么受到重视,伦理学的中心地位则愈益凸显。这和罗马人偏重务实、不擅思辨的民族特征有关,他们更看重那些直接关联到个人幸福的实践性问题,例如责任、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内心修养等等。斯多葛主义在罗马时期还大受欢迎,大概是因为它更加符合罗马人强调法律和秩序的特点。罗马共和国著名哲学家和政治家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前106~前43),出生于富裕的骑士家庭,受过很好的教育。他就属于斯多葛派,也受柏拉图和伊壁鸠鲁的影响。西塞罗博学多识,思维敏捷,才华横溢,能言善辩,是历史上著名的演说家。他拥护共和制,是元老院领袖之一,前63年任共和国执政官,因反对凯撒独裁,被安东尼的仆从杀害。西塞罗认为神是最高的主宰,原子论不能解释神圣的永恒的幸福。自然法是最高的理性,自然权利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不能由国家的法令和统治者的判断来确定。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们应当平等地共享法律的正义,犯罪行为应当毫无例外地受到法律的追究。共和制是理想的政体,官吏应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对官吏的权力必须加以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斯多葛学派的伦理学还包括“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在该学派看来,人应当遵从理性而生活,而理性人人皆具备,故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应当有城邦和阶级之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确,罗马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约公元前4年~65年)、爱比克泰德(Epictetus, 约公元55~约135年)、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公元121~180)等等。他们中间既有奴隶,也有皇帝或大臣,体现了斯多葛学派崇尚平等的理念。

西塞罗

著名的马可·奥勒留皇帝(公元161~180年担任罗马帝国皇帝)有《沉思录》(The Meditations)传世,他是晚期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御座上的哲学家”。他思考的主题是:人类生命的渺小以及在无限时间里人类成就的短暂。“请看看那些所谓的伟大的人物,他们现在都到哪里去了?都烟消云散了。有的成为故事,有的甚至连半个故事都算不上。”这就像《旧约·传道书》中所说的:“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一段短暂的时间后,人将成为灰烬或是裸露的骨头,名字也不过是空洞和重复的声音而已,“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奥勒留认为,人生如戏,人是人生舞台上的演员,这出戏剧的剧本不由你书写,何时出场退场亦不由你决定。你上场,演出。无论是两幕还是三幕,皆是全剧,应当满意退场。他强调的“服从命运,忍受苦难”成为后来基督教神学的思想来源之一。

2008年9月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的中国时任总理温家宝先生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引用《沉思录》里的一句话:“请看看那些所谓的伟大的人物,他们现在都到哪里去了?都烟消云散了。有的成为故事,有的甚至连半个故事都算不上。”温总理引用这段话及其精湛解释,获得在场人们的阵阵掌声,也引发媒体的热评。据悉,在一些公开场合,温总理也披露过熟读《沉思录》的点滴。他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一时间这本哲学名著成为中文世界的畅销书。今天看,可以说温总理是“哲学王”马可·奥勒留的“粉丝”。

由于晚期斯多葛学派对个人幸福的实践性问题极为关切,使得伦理学与神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普罗大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相协调,斯多葛学派的伦理学因而变成了一种“解脱哲学”或曰“拯救哲学”,对早期基督教影响颇深。此外,与伊壁鸠鲁学派一样,斯多葛学派的思想随着发展而变得两极化,一极成为及时享乐的纵欲主义,另一极则演变为不问世事的禁欲主义。其禁欲主义倾向为后续基督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其思想来源之一。

斯多葛学派的思想对于今天这个充斥内卷和焦虑的时代真是一种清醒剂,它能够在我们追寻个人幸福、减轻烦恼的路途上提供启迪和智慧。不过,斯多葛学派仍然存在一些理论上的漏洞,例如它的伦理学就存在一个大“Bug”,那就是笃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即主张顺从自然(理性)而生活,因此按照形而上学的观点,人没有自由,一切皆是必然。但是,伦理学中的道德判断、道德抉择应当以自由意志为前提才有意义,而且伦理学必须以二元论为基础,接受善与恶、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当我们有了自由意志后,才能谈得上扬善弃恶,存好除坏,才说得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张志伟,2004)。若是一切均由宇宙理性决定,人的意志自由和主体性就无从谈起。斯多葛学派便不可避免地滑向宿命论。当然,这个“Bug”经过很多代哲学家的苦苦思索,直到1000多年后在康德那里才得以改观。


参考文献

赵林. (2021).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张志伟. (2004). 西方哲学十五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Herman, A. (2024).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文化的源与流 (陈常燊,孙逸凡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