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一部分信息后,如何根据新线索修正自己的判断。」
一切从“误判”开始
如果一个人走进医院体检,被查出某种癌症的阳性结果,我们的直觉会说:“完了,这个病找上了我。”但根据这项检测的准确率,到底他得了癌症的概率是多少?
这并不是一个直觉能准确回答的问题。如果测试准确率是99%,那就有99%的概率患病,对吗?
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这是经典的贝叶斯定理应用场景。真实的医疗筛查不只考验设备,更考验我们对数据的理解。所谓“阳性概率”,不等于“患病概率”;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考虑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量:背景概率,也叫先验概率。
如果一种癌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只有0.1%(千分之一),即使检测准确率高达99%,一次“阳性”结果的真实患病概率,也可能只有8%左右。这意味着92%的阳性结果,其实都是“误报”。
这个反直觉的结果,就是用贝叶斯定理推算出来的。
贝叶斯定理很简单
贝叶斯定理听起来像特别复杂的概率公式,其实它的思想很简单:
已知一部分信息后,如何根据新线索修正自己的判断?
举个例子,现在你看到新闻上说某地发生一起盗窃案,罪犯身穿红色衣服。恰好在路上看到一个穿红衣的人。你会认为他是小偷吗?
直觉会引导你:“他穿红衣服,新闻说小偷也穿红衣,可能他就是小偷。”
但贝叶斯告诉你:“先等等,首先你需要问,这个地方穿红衣的人本来就多不多?如果有成千上万人穿红,那么你看到一个红衣的人,跟小偷没啥关系。”
这个逻辑背后就是概率思维的精髓:信息的价值,取决于它“区别开人群”的能力有多强。
这是贝叶斯定理的根基。
从数学角度来说,贝叶斯定理是一个比例公式:
怎么简单理解。
P(A|B)是后验概率:发生了B这个现象之后,A发生的概率有多大?(这才是我们真正要知道的)
P(B|A)是似然函数:如果A真的发生,那B出现的概率有多大?(比如:有病的人被检测为阳性的概率)
P(A)是先验概率:A本身初始在全人群中的概率(到底有多少人穿红色的衣服)
P(B)是证据:整体来看,B出现的总概率(无论A是否发生)
不要被公式吓到,它只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光看表面结果,要考虑底层概率分布。
事实常常不如你的直觉那样简单。
世界是贝叶斯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曾指出,人类判断的最大缺陷是忽略“基准率”(也就是贝叶斯定理中的P(A))。
这个认知盲区,无处不在。
■ 司法误判
在性侵案件中,如果一个受害人在目击证词中指认为“嫌疑人”,很多陪审团会觉得这就是铁证如山。
但实际上,目击证人的识别准确率并不高,尤其是在光线差、受惊吓的情况下。
而如果嫌疑人在该地区的出入记录几乎可以排除他的出现(也就是先验概率很低),则“证词这件事”反而不足以定罪。
■ 安检系统
如果一个机场配备了99%准确率的智能安检系统,它标出了某个乘客为“高危”,你是否要将他立即拘留?
这背后的问题是:每天数以万计的旅客中,真正恐怖分子的比例非常非常低。准确率高,也挡不住"误报"的人数庞大。
贝叶斯定理可以量化这一误报率是否值得付出代价。
■ 科技领域
Deepseek等AI产品在自然语言处理上不断突破,核心仍然是概率建模。
背后运作的不是规则引擎,而是不断调整的、基于贝叶斯理念更新的概率系统,新信息到来,权重即刻变化,推理结果随之演变。很多推测性强的大模型,都以贝叶斯网络为理论支撑。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定理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定义了机器的“推理能力”。
为什么直觉总错
人类思维的本能倾向,是强调简单的因果,而不是复杂的概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自然地理解贝叶斯定理。
研究表明,人脑天生擅长叙事,不擅长统计。你让人记住一个概率词条非常困难,但只要说一句“他看起来就像那种人”,很多人就信了。
心理学上记录了一个现象,叫代表性直觉(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比如:
-
A像极了程序员,你就猜他是程序员;
-
B住在破败社区,你就觉得他可能有犯罪史;
-
C沉默寡言,就觉得他可能抑郁……
这些判断违反了贝叶斯定理的根本逻辑:样貌并不等于高概率。看起来像,不代表就是。你需要问的是:“这类人本来在人群中占多少比例?”这才是先验概率。
比如一个女生说她遇见“沉默不语、深邃凝视”的男生,有人可能自动联想到他“很有智慧”。但如果事实是,大多数社交障碍者都表现为沉默寡言,那她可能碰到的不是哲学家,是个社恐。
贝叶斯定理的价值在于拉住你即将飞奔出去的联想力,让你先回头看看:这条证据,在这个大局中,真的那么特别吗?
贝叶斯的思维武器
贝叶斯定理的真正意义不止是数学公式,它教会我们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不要把世界看成黑白分明,而是概率连续、动态演化的体系。
你今天相信的,不一定是真理,只是你目前信息下的最优信念。而明天,一旦新的信息来到,就必须更新你对世界的判断。
这是一种活着的理性,它要求你:
-
持续修正:遇事不决,多想一点“如果我错了呢?”
-
接受不确定:世界不是百分百的,是百分之多少。
-
认清立场:你说话时带着的“先验”,常常影响结论。
在事关投资、择业、婚恋、选举等人生重大决策上,直觉是抓不住大数的。盯住眼前的信息,而无视背景环境、本质概率,只会让你低估风险或高估机会。
认知并不等于简单叠加信息,而是一种条件更新的科学。
当我们掌握这一点,就远离了“道听途说”、“图样图森破”的困局。
真正开始从“结果主义”,走向“认知主义”。
用一次,就回不去了
多年前,一位参与NASA原始项目的工程师这样说:“哪怕是喝一杯咖啡前,我都习惯跑一遍贝叶斯公式。”
当然他是在夸张。但这种思考方式本身,成为一种不可逆的变革。它不是让你变得“正确”,而是让你摆脱“以为自己正确”。
你不需要变成数学家才能理解贝叶斯定理,但如果你在关键问题上,从来没想过先验概率,这意味着你习惯凭感觉走路,而不看地图的起点。
这个时代最贵的能力,不是判断力,而是修正判断的能力。
任何一个结果,背后都藏着比你以为的更多的可能性。
你没有判断错误,可能只是从来没真正判断过。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MGtEZNlVwDAD9365kJkpA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