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爱德华·斯皮尔曼 | 测量心智的数学家

  • 作者:
  • 来源/出处:心理测量与潜变量建模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2025-09-28
  • 访问量:41

一、早年:从军旅到心理学殿堂

    查尔斯·爱德华·斯皮尔曼(Charles Edward Spearman, 1863-1945)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出生于伦敦。他早年从军,在陆军工程兵部队服役15年,期间晋升为上尉,并参与了第二次布尔战争。1897年,斯皮尔曼退役后前往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心理学,师从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但主要受菲利克斯·克鲁格(Felix Krueger)和威廉·沃斯(Wilhelm Wirth)的指导。尽管因战争中断学业,他最终于1906年获得博士学位。斯皮尔曼以在统计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闻名,尤其是他提出的智力“g因素”理论、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以及因子分析方法。他的研究为现代心理测量学奠定了基础,并对心理学、教育学和精神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长期任职于伦敦大学学院,192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士,1945年在伦敦逝世。

二、学术发展:统计革命与智力理论的双重突破

1.统计方法的开创者

      斯皮尔曼对心理学的贡献始于统计学方法的创新性应用。1904年,他提出了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这一非参数统计方法为处理非正态分布数据提供了有效工具,至今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1907年,他发展出衰减校正公式(correction for attenuation),解决了测量工具信度不足导致的相关性低估问题。在心理测量学领域,他首次系统性地运用因子分析方法(factor analysis),通过数学建模揭示了智力测验数据中存在的“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这一突破不仅为其智力理论提供了实证基础,更为心理测量学建立了量化研究的范式。斯皮尔曼与统计学家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在方法论上存在根本分歧:皮尔逊强调统计技术本身的发展,而斯皮尔曼坚持统计方法应服务于心理学理论建构。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学术论战实质反映了心理学作为新兴学科在科学化过程中面临的范式选择。历史证明,斯皮尔曼将统计分析与心理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取向,深刻塑造了现代心理测量学的发展路径。

2. g因素理论:智力结构的革命性诠释

       斯皮尔曼对智力本质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1904年,他在《美国心理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发表题为《一般智力:客观测定与解释》(General Intelligence:Objectively Determined and Measured)的论文,首次基于实证数据提出智力结构的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通过因子分析方法(factor analysis),他发现不同认知能力测试成绩之间存在系统性相关,由此推断存在一个共同的一般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和若干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s,简称s因素)。斯皮尔曼将g因素概念化为个体在认知任务中表现出的基础心理能力,认为其主导着复杂认知操作(如推理和问题解决),而在简单感知任务中作用较小。为验证这一理论,他开发了包含多种认知任务的测试矩阵(test battery),并通过统计方法证实g因素的普遍存在。这一发现挑战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特殊能力”(specific abilities)理论。

       斯皮尔曼的智力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Cattell)的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与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理论、大卫·韦克斯勒(David Wechsler)的韦氏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都直接受到其影响。斯皮尔曼晚年进一步将g因素细分为“推演能力”(eductive ability)和“再现能力”(reproductive ability),强调推演能力在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作用。

3.方法论与理论的深度融合

       斯皮尔曼在心理学研究方法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系统性地将统计学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强调实证数据(empirical data)对理论构建的支撑作用。在智力研究领域,他首创使用相关矩阵(correlation matrices)分析测试数据,这种方法后来发展为现代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的基础技术。

      斯皮尔曼在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基础上提出了群体因素(group factors)概念,认为某些测试间的相关性可能反映共同的文化或教育背景影响,而非单纯的认知能力。这一观点为后来的跨文化心理学(cross-cultural psychology)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于智力本质的争论中,斯皮尔曼与路易斯·瑟斯顿(Louis L. Thurstone)存在理论分歧:瑟斯顿提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seven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而斯皮尔曼则坚持一般智力因素(g factor)的核心地位。晚年,斯皮尔曼进一步将g因素细分为:演绎能力(eductive ability,发现和运用关系的能力)和再生能力(reproductive ability,回忆和应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三、晚年与学术遗产:科学精神的传承者

     1931年,斯皮尔曼从伦敦大学学院(Grote心理学讲席教授)退休,但学术影响力持续发酵。他于1945年去世,享年82岁。

      斯皮尔曼提出的智力的“g因素”理论至今仍是心理学界讨论和研究的重要基础。他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仍是目前常用的统计指标,而他的因子分析方法更是为后来的心理测量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些方法不仅用于心理学,还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学、社会学等其他领域。斯皮尔曼还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生,如雷蒙德·卡特尔、戴维·韦克斯勒等,都成为了心理学界的重要人物,延续和发展了他的学术思想。

     1924年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在授予斯皮尔曼会士资格的官方评价中指出:“斯皮尔曼博士将数学方法应用于心理现象研究,其工作展现出理论创新与实证严谨的独特结合。”斯皮尔曼在《人类能力》(The Abilities of Man,1927)中系统阐述了他的方法论立场:“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应当是发现心智运作的基本规律,而非简单收集观察数据。”这种科学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心理测量学的发展。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OD2U-0BC2UJmGa0hdC1lA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