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莱昂·瑟斯顿 | 一位伟大的心理测量巨匠

  • 作者:
  • 来源/出处:心理测量与潜变量建模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2025-09-28
  • 访问量:39

路易斯·莱昂·瑟斯顿(Louis Leon Thurstone,1887-1955)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开创性地提出了“比较判断法”(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在因子分析、智力测试标准化及心理测量理论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早年:跨文化的成长与学术转向

      瑟斯顿于1887年5月29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父母为瑞典移民。八岁时,全家迁至瑞典斯德哥尔摩生活,1901年重返美国,定居纽约州。1912年,瑟斯顿在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并短暂担任托马斯·爱迪生实验室的助理研究员。1914年,他在明尼苏达大学担任几何与绘图讲师两年后,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安吉尔(James Angell),于1917年获博士学位。

二、学术发展:构建心理测量的科学体系

1. 因子分析与智力理论的重构

       瑟斯顿对传统智力理论持批判态度,尤其是反对将智力简化为单一“一般智力”(g因素)的观点。20世纪30年代,他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提出“基本心理能力”(Primary Mental Abilities,PMAs)模型,认为智力并非单一维度,而是由多个独立因素构成的复合体。他通过矩阵代数与统计方法,将复杂的心理数据分解为可量化的潜在因素,从而揭示变量间的深层结构。其著作《多因素分析》(Multiple-Factor Analysis, 1947)系统总结了该方法的应用框架,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范式。他通过因子旋转等技术成功验证了PMAs模型的独立性,证明了不同能力维度并非相互依赖,而是各自影响个体的认知表现。

     1938年,他在著作《基本心理能力》(Primary Mental Abilities)中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将智力分解为七个核心维度:言语理解(Verbal Comprehension)、词汇流畅性(Word Fluency)、数字运算能力(Number Facility)、空间可视化(Spatial Visualization)、联想记忆(Associative Memory)、知觉速度(Perceptual Speed)和推理能力(Reasoning)。这一理论直接挑战了“智力单一化”的传统认知,为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奠定了早期基础。

2. 标准化评分与常态模型应用

       瑟斯顿对现代心理统计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标准化评分体系的建立。他摒弃了比奈测试中以“心理年龄”直接表示智力的方法,转而采用标准均值与标准差(Standardized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作为IQ评分基准。这一改革使智力测试更具科学性和可比性,奠定了当今智力测验的评分框架。他在《统计学基础》(The Fundamentals of Statistics, 1925)中系统介绍了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在心理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强调统计量(如相关系数)的理性解释与实证验证,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南。此外,他开发了“瑟斯顿量表”(Thurstone Scale),通过多维度评估态度与价值观,为社会科学中的量化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3. 比较判断法:心理测量的数学化突破

       瑟斯顿最著名的理论贡献之一是提出“比较判断法”(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该方法发表于1927年的论文《比较判断法》(A 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核心思想是通过个体对刺激物属性的相对比较(如“意见A比B更积极”),构建具有等距特性的心理量表,避免了传统测量中绝对标准的主观性,通过大量配对比较数据的统计处理,将主观评价转化为客观数值。该方法基于心理物理学原理,通过让被试者对成对刺激物进行比较排序,进而量化心理属性或态度差异。例如,在测量人们对社会议题的态度时,通过成对比较建立心理连续统(Continuum),并验证其内部一致性。这一方法不仅解决了无法直接量化的心理现象的测量问题,更与现代测量模型(如Rasch模型)形成理论呼应。瑟斯顿强调,测量应超越特定样本的局限性,确保量表具有跨群体的一致性,这一理念至今仍是心理测量学的核心原则。

4. 跨学科研究的先驱

      瑟斯顿的研究横跨心理学、统计学与数学,体现了跨学科整合的先驱性。他于1929年提出“可加性标准”(Additivity Criterion),要求量表差异必须满足线性可加性,从而确保测量结果达到区间水平(Interval Scale)。这一标准成为科学测量的基石。此外,他在《心理测量基础》(The Fundamentals of Statistics,1925)中系统阐述了心理统计方法,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方法论指南。

三、晚年与学术遗产

       瑟斯顿晚年持续活跃于学术前沿,并致力于推动测量学的制度化发展。1935年,他与E.L.桑代克(E.L. Thorndike)、J.P.吉尔福德(J.P. Guilford)共同创办《心理测量学》(Psychometrika)期刊,并创立心理测量学会(Psychometric Society),次年当选首任主席。这一平台成为心理测量方法创新的核心阵地,其倡导的“科学测量”理念至今仍是心理学实证研究的准则。

       1952年,瑟斯顿从芝加哥大学转至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创立了“L.L.瑟斯顿心理测量实验室”,继续推进心理测量技术的研究。他的晚年著作《多因素分析》(Multiple-Factor Analysis,1947)总结了其因子分析理论的发展,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材。

       1955年9月29日,瑟斯顿因心脏病去世,享年68岁。

四、荣誉与认可

       瑟斯顿生前获得多项荣誉:194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APA)最佳论文奖,1951年获西北大学百年奖章,1954年获哥德堡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他曾于1933年担任APA主席,并在1936年创建心理测量学会并首任会长。此外,他被选入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1937)、美国国家科学院(1938)和美国哲学学会(1938),彰显其跨学科影响力。

      2002年《普通心理学评论》(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将他列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第88位心理学家,与约翰·加西亚(John Garcia)、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 Gibson)等先驱齐名。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U9rFUeFhG4uTYM1jcFtZ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