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跨学科探索的起点
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1857-1936)出生于英国伦敦伊斯灵顿(Islington)的贵格会家庭,父亲是律师威廉·皮尔逊(William Pearson),母亲范妮·史密斯(Fanny Smith)。皮尔逊早年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学校(University College School),1876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Cambridge)学习数学,1879年以“第三优等生”(Third Wrangler)的成绩毕业。随后,他赴德国深造,在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师从物理学家G.H.奎因克(G.H. Quincke)学习物理学,并跟随哲学家库诺·菲舍尔(Kuno Fischer)研究形而上学。
1880年返回英国后,皮尔逊一度在剑桥大学工程车间工作,同时为中世纪语言Tripos考试编写德语课程大纲(Mittel- and Althochdeutsch)。他撰写了关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评论(《The New Werther》,1880年)和中世纪宗教剧研究(《The Trinity: A Nineteenth Century Passion-play》,1882年),展现出对德国文学、哲学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跨学科兴趣。
二、学术发展:心理统计与测量的先驱
统计方法的革命:从数学到心理科学
1884年,皮尔逊受聘为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戈德史密斯应用数学与力学教授,开启了他对统计科学的系统性探索。面对当时心理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定性描述与主观判断,他率先引入定量分析方法。1892年,他在《科学的语法》(The Grammar of Science)中提出“科学本质上是对心智内容的分类与分析”(“Science is in reality a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of the mind”),强调数学在科学中的核心地位,这一理念成为心理统计学发展的哲学基础。
卡方检验与相关系数:心理测量的量化工具
皮尔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卡方检验(Pearson's chi-squared test,1900年)。这一方法通过比较观测数据与理论模型,为心理学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统计依据。此外,他《数学对进化论的贡献III》(Mathemat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III. Regression, Heredity and Panmixia)中完善高尔顿的相关系数公式,首次完整提出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s r)的公式,并分析父母与子女特征的量化关系,为研究变量间的关联提供了量化指标。
生物统计学与心理测量学的融合
皮尔逊与生物学家沃尔特·韦尔登(Walter Weldon)于1890年代开始合作,推动了生物统计学(Biometry)的发展。他们通过研究甲壳类动物形态变异(如螃蟹的螯足尺寸),提出变异数据可用于量化自然选择。此外,由皮尔逊、韦尔登与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共同创办的期刊《生物计量学》(Biometrika)成为心理统计领域的重要学术阵地。
优生学争议:科学理性与伦理困境
作为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的追随者,皮尔逊在高尔顿去世后(1911年)担任伦敦大学高尔顿优生学教授首任讲席(Galton Chair of Eugenics),继承并发展了优生学(Eugenics)理念。他耗费个人资金编撰三卷本《高尔顿生平与书信》(The Life, Letters and Labours of Francis Galton,1914-1930),极力推崇高尔顿的优生学思想。1925年,他在其创办的《优生学年鉴》(Annals of Eugenics)首期发表反对犹太移民的言论,称其“在体能与心智上略逊于本土人口”(somewhat inferior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to the native population)。他主张通过遗传学研究改良人类基因,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不同种族的身体与智力特征。然而,这种“种族斗争”(struggle of race with race)观点在20世纪引发了巨大争议。例如,他支持限制“劣等种族”生育,甚至将犹太移民视为“寄生群体”(parasitic groups)。
三、晚年与学术遗产
1911年,皮尔逊在伦敦大学学院(UCL)创立了应用统计系(Department of Applied Statistics),并担任首任系主任直至1933年退休。该系整合了生物统计实验室(Biometric Laboratory)和高尔顿实验室(Galton Laboratory)。
皮尔逊的统计方法彻底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卡方检验、相关系数、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等工具,使心理学从哲学思辨走向实证科学。然而,他对优生学的支持,使其成为科学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2020年,伦敦大学学院因他支持种族主义,将两栋以他命名的建筑更名。这种评价的剧烈反转,恰印证了皮尔逊思想的复杂性——他既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先驱,也是将科学工具异化为种族歧视推手的警示案例。
1936年4月27日,皮尔逊于英国萨里郡去世,享年79岁。皮尔逊的一生,是科学探索与社会责任相互缠绕的缩影。他的统计方法为心理测量提供了量化工具,但其优生学主张则警示后人:科学理性必须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zLwlA3XuJI3758fLIZmrA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