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斯多葛主义

  • 作者:深度笔记
  • 来源/出处:深度笔记
  • 发布时间:2025-09-30
  • 访问量:46

「你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你“误以为可以控制”。」

现实,从来不温柔

所有看起来无坚不摧的人,其实都只是失望多了的人。

在动荡的社会节奏中,焦虑、迷茫与无力感像空气一样无孔不入。开启社交软件,仿佛掉进别人精心编制的高光人生里,“我是不是不够努力”“我的情绪到底怎么了”成了无数人半夜睡不着的疑问。

于是,一些老哲学,重新爬上了热榜。比如:斯多葛主义(Stoicism)

它不是“忍着吧总会好起来”的心理安慰,而是一种在2000多年前被创造出来,今天依然能实实在在改变你认识世界方式的生活策略。

它适用于焦虑的年轻人、病痛的中年人、陷入权力游戏的高层企业家,甚至适用于面对战争和死亡的士兵。

它教你如何不在意得失,如何在不断打破你预期的生活中,做到从容不迫。

所以,要理解它,我们要先明白:什么值得你控制?又有什么,是永远不属于你的?

两千年前的极简思维

公元前3世纪,一个叫芝诺(Zeno)的商人,在一场海难后失去了所有财产。换做今天,大多数人会跳进海里或发一条朋友圈“累了,别找我”。而芝诺选择在雅典住下来,研究哲学。

他以市场为教室,把哲学知识浓缩成规律,种在脑子里,变成他的精神免疫系统。

于是,斯多葛主义诞生了。

它的核心分成两块:

一是分清“我能控制什么”;

二是最大化控制力,只施加在“我能控制的部分”。

这是斯多葛主义对人类思维方式的一次原始重构。

根据哈佛大学《成年人心理决策机制》研究发现,人在一天中花超过80%的精力在“无法控制的事物”上,比如“别人怎么看我”,“未来会不会失败”,“外部环境会不会变糟”。

芝诺的反向思维是一句话:你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你“误以为可以控制”。

所以,斯多葛主义说:对待外界的评价、他人的行为、变化的情势……请假装你是个瞎子。

不反应,不波动,不内耗。

你唯一值得投注关注的,是你的反应、你的判断、你的行为是否符合理性(Logos)和美德(Virtue)

这就是斯多葛主义的“大道至简”。一种极致的冷静理性主义,不讲情怀,但能救命。

三条能力构建内核

斯多葛主义不是“什么都不在乎”,它在乎的东西极少,却极坚定,背后是三条核心能力:认知掌控、情绪驯化和行动内省。

一、认知掌控

这是一种分类能力,清晰地把事物分成两类:

  • 可控

  • 不可控

把一切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客户的负面反馈、情侣的冷暴力、朋友的忽视、老板的PUA,都先过一遍:

→ 这件事我能重构吗?不能。

→ 那我的情绪该取决于这件事吗?也不该。

应对方式只是观察它,接受它,仅此而已。

历史上最著名的斯多葛信徒,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天天都在处理这种“不可控”。他在《沉思录》里写:

“清晨睁眼,我知道将遇到愚蠢、傲慢、虚伪的人;但我也知道,这一切不属于我。”

你的老板脾气暴躁?那是他的事。

对你有用的部分是,你如何聆听、记录、回应、成长。

把“注意力”当成折现成现实能力的货币。

不要拿它去赌价格波动、别人的嘴或者深夜的朋友圈点赞数。

二、情绪驯化

斯多葛主义对情绪的态度不是压抑,而是训练。

比如焦虑,就是一个强烈的“未来导向情绪”。斯多葛主义不是说“不能焦虑”,它让你问自己:

“我现在能做什么?”

这种提问本身就是焦虑的解药。因为你从“无法预知未来”这个抽象的情绪,回到了手里能动的现实,把注意力切换到“行动”这个频道。

还有愤怒、嫉妒、羞耻这些“社会评价型情绪”,斯多葛主义会建议你用一句话来回应:

“这事情和我的美德无关。”

当别人嘲笑你失败,那是他的自由;但你是否勤勉、是否诚实、是否清醒思考,这才是你唯一的评判依据。

久而久之,聚焦在“价值感而非评价体系”,人才能慢慢从自我质疑中拿回主动权。

三、行动内省

斯多葛主义强调,“正确的行为”比“感觉舒服”重要。

这听起来有点苛刻,但生活就是一个不断抓马、不断突变的剧本,情绪快感不稳定,但行为规范可以稳定。

比如说,每天固定时间做决定、接受反馈、记录困惑、提炼判断力,没有灵感、没有激情,只有系统化训练。

在斯多葛框架下,行为不是为了奖赏,而是为了形成自由意志的形状。

这也是它的残酷之处,它把“情绪不稳定”从借口变为问题。

你可以每天依靠自己,哪怕外部完全崩塌,只要你的人格稳定,世界就打不碎你。

当权力和苦难同时袭来

有一种误会,认为斯多葛主义属于隐居山林的智者,但其实它的拥护者大多站在世界漩涡中心。

最硬核的三个斯多葛主义代表人物:

  •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一个被人买卖的奴隶

  • 塞涅卡(Seneca):皇帝顾问,被指控叛国而自杀

  •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手握兵权的罗马皇帝

为什么这些人,在最容易被权力腐蚀、被绝望拖垮的时候,反而选择斯多葛主义?

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不确定性,才是权力和苦难的共通面目

用今天的话说,这些人活得像被996折腾的创业者、被IPO八字压迫的CFO、在项目泡汤边缘疯狂加班的高P,大风大浪走一圈之后,看透了人性弱点。

你变得情绪化,就容易被别人操控。

你好像在表达,其实是在暴露软肋。

斯多葛主义是他们的“精神护甲”。

为了在必要的时候,能做对的事;在冲突面前,还能保持心神的完整性。

要知道,马可·奥勒留在写《沉思录》的时候,正带兵抵御蛮族入侵,在冷硬的军营中摸黑写字,不是给别人看的,是写给自己看的。

他写:“毁灭你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你对它的判断。”

这句话不仅写给哲学家,也写给所有每天都在做艰难决定的人。

和当代生活怎么对接

有人说,斯多葛主义是古典时代的理智美学,那套思维放到今天,早就过时了。

但是看一眼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就知道它不过时。

社交媒体催化“他人视角”成为自我评价标准;绩效逻辑让人变成永远不满足的内耗机制;情绪劳动,压着所有体面的人喘不过气。

在这种外部剧烈撕扯、内部自我攻击的循环里,“不焦虑”成了一种生存条件。

而斯多葛主义,是一种现实、冷静、操作性极强的“精神架构”:

1.聚焦在你能控制的部分,不奢望,不抱怨;

2.情绪来了,观察它,不让它控制你;

3.再难,也按照理性去行动,不违背你的价值观;

4.成果,无常;但“方法一致”本身,是一种胜利;

越来越多现代CEO把它当作管理工具。比如Twitter前CEO杰克·多西常年阅读《沉思录》。硅谷创业者中流行的“不抱怨,只解决方案”的文化,也几乎是对斯多葛主义的“当代表述”。

更现实的一点来说,每一个经常陷入自责、对未来感到恐惧、渴望稳定关系的人,其实都可以用它,重新建立起一个对自己更友善的生活秩序。

它不是冷冰冰没有情感的,也不是“自控力大赛”,它只是想表达:

现在的你,并不差劲,只是在太多事情上用错了力气。

自由,是能承受结果

斯多葛主义是一种转念方式,一种从焦虑转向掌控的过渡带。

它不承诺你会更成功、更快乐或者更有钱。

它只教你如何在不完美、不确定的生活面前,保持干净的判断和完整的自我

最终,它带给人的是一种自洽感,不再被情绪拽着跑,不再向错误的方向拼命,你自己决定你是谁,以及如何反应。

哪怕世界失控,你也不再随波逐流。

这才叫自由。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NF4s03sTf-J8KkaJGIRPA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