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本屡获诺贝尔奖?鼓励科研人员“休闲冒险”的精神

  • 作者:Bryan
  • 来源/出处:社科投稿笔记
  • 发布时间:2025-10-08
  • 访问量:65

为何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屡获诺贝尔奖殊荣?自2000年以来,日本科学家已获得15项自然科学诺贝尔奖,总计超过20位得主。 这背后的关键因素,在于一种“鼓励休闲冒险”的社会氛围——并非一味追求即时效用,而是允许好奇心自由探索。

著作:两位诺奖级学者的对话录

《未来の科学者たちへ》(可译为《致未来的科学家》),由大隅良典和永田和宏两位学者合著。前者于2016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发现细胞自噬机制著称;后者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细胞生物学专家,以胶原蛋白研究闻名。 著作采用对话形式,针对当代年轻研究者的困惑,直指核心: “这样的研究是否有实际价值?失败又该如何应对?”

大隅教授强调,科学研究应源于纯粹的好奇心,例如探寻宇宙边缘或物质起源此类问题。这些探究虽短期内可能缺乏实用性,却能带来深刻的智力满足与意外发现。 永田教授则以自身经历为例:大学主修物理,却因短歌诗与恋情而分心,考研两次落榜;毕业后进入森永乳业公司,从事牛奶开发,却私下利用公司资源开展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室设备杂乱,甚至无人知晓BIOS系统。他曾携试管与显微镜,前往东京大学求教教授:“细胞无法拉伸,该如何处理?”教授闻言,略显困惑:“您这是从事何种工作?”

29岁时,永田毅然辞职攻读研究生学位,后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及国家癌症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在胶原蛋白这一鲜有人关注的领域,他意外发现热休克蛋白hsp47——此蛋白与癌症治疗密切相关,成为其学术里程碑。

大隅教授的求学生涯同样富有个性:童年体弱,常在家阅读俄罗斯文学;大学期间兼职工作,并以同班同学为研究助手。选择自噬课题并非因其“有用”,而是因其作为空白领域的吸引力。最终,这一“闲适”探索揭示了细胞自我清洁机制,奠定诺奖基础。

两位作者一致认为,不应以“是否有益”为唯一评判标准。鼓励从事他人未涉足的领域,并容忍“错误”尝试,方是科学研究的真谛。

诺奖丰收的土壤:20世纪80-90年代的自由氛围

这些成就的涌现,与日本当时的科研环境密不可分。1980年代至199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科研经费充裕,政府干预相对宽松,学者们享有极大的学术自主性。 评估机制注重研究的内在价值,而非即时产出。即使偏离实用轨道,资助亦能持续——这为基础研究提供了沃土。

数据印证了这一观点:日本多数诺贝尔奖项目均源于该时期。2015年,日本同时获两项诺奖(大村智与梶田隆章),其核心工作多完成于80-90年代。 iPS细胞之父山中伸弥亦主张“高风险、高回报”路径:他建议年轻学者尝试重要却具挑战性的课题,视失败为机遇。

如今,日本科研环境已然转变。资金趋紧,政策强调“有益研究”,导致学者倾向于“安全路径”,基础领域活力渐失。 潜在诺奖候选人群体随之缩小。 作者感慨:社会的“精神自由度”决定了科学家能否在愉悦中探索。

此非仅限于科学界。企业创新亦然:ARM的低功耗芯片、NVIDIA的图形处理器(GPU)、SK海力士的高带宽内存(HBM)——这些一度被视为“非主流”的技术,最终重塑了时代格局。创新往往源于未被关注的“旁路”而非高效主线。

对我们的启示:平衡效用与自由探索

在中国,科研投入迅猛增长,我们亦追求“弯道超车”。然高压机制下,基础研究易被边缘化,年轻学者或选择保守路径。借鉴日本经验,社会宜培养“休闲容忍”氛围:鼓励“无用之用”,让好奇心自由生长。

当后辈询问“此学有何用处”时,不妨回应:效用为附加价值,乐趣方为本质。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qASc9i-EF3GH5JgNk2TVg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