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主义作为深远影响西方哲学与文化发展的一个派别,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不乏学者对其潜心钻研。亚里士多德之后,除了伊壁鸠鲁学派和斯葛多学派,仍有人对柏拉图主义抱有极大兴趣。建于雅典城外的柏拉图学园作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性的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提供政治咨询的机构,一直存活至公元前86年,它始终致力于柏拉图主义的发展与传播。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柏拉图主义主要分为五个阶段:老学园、中期学园、新学园、中期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不同时期柏拉图主义的区分并不是当时的哲学家所界定的,而是后世为了便于研究柏拉图主义的发展变化,分辨柏拉图的思想与后期柏拉图主义的不同提出的,以避免因界限模糊不清而造成事实扭曲。
顾名思义,新柏拉图主义无疑和柏拉图哲学有着密切的思想联系,它主要是指在罗马帝国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新兴学派。新柏拉图主义强调了柏拉图哲学中最神秘的方面,而将其理性的方面减小到最低的程度(赵林,2021),它是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桥梁,在理论上将二者对接起来。可以说,新柏拉图主义在柏拉图哲学这棵“旧树”上结出了“新果”,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新柏拉图主义在哲学思想层面上将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两希”文明)融合到一起。接下来要介绍的斐洛,就是第一位自觉将希伯来和希腊文化传统连接起来的思想家。罗素将其称为“古代伟大哲学家中的最后一个人”。
斐洛
斐洛(Philo,公元前25年~公元前50年)常年居住于当时繁华的亚历山大里亚,受到了各种宗教文化思潮的洗礼,自身好学勤奋,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希腊化时期一位著名的犹太思想家,有“犹太的柏拉图”之称。斐洛的思想融会贯通了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曾试图用柏拉图哲学解读《圣经·创世纪》。此外,他还构建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道成肉身”的理论雏形,恩格斯将斐洛称为“基督教的真正父亲”。斐洛提出人是具有两重性的,尘土构成的肉身卑贱可鄙,属于上帝的灵魂神圣纯洁。人类的两重性使人可以选择如何发展:向下发展远离灵魂朝向肉体;向上发展走进内在心灵远离肉体经验。在这两种生活发展方向中,斐洛认为人应当向上发展,因为肉体的经验即感觉经验无法为我们提供知识。
斐洛摒弃感觉经验,认为只有上帝拥有知识,且只有上帝能为人类提供知识。同时,他还提出,上帝只为那些准备洗涤心灵、敞开自己迎接神的人授予知识,给予他们神的启示。达到心灵的净化可以通过沉思、梦等方式,摆脱一切感官的干扰。在这类“出神”的状态下,人的灵魂与世间种种纷扰是隔绝的,不会受到世俗的影响。
普罗提诺
普罗提诺(Plotinus,204年~270年)生于埃及,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更是该主义的真正缔造者。他师从阿蒙尼乌斯(Ammonius),跟随其潜心学习数十年。243年,随着罗马帝国东征计划的流产,普罗提诺回到罗马,决定开办自己的学校传授知识。他的学校在当时吸引了许多上层人士,甚至包括皇室成员,可谓盛极一时。
普罗提诺同斐洛一样,也认为现实世界的苦难当从精神世界中获得安慰。现实世界对他来说是令人绝望的,只有另一个世界才值得献身。普罗提诺将肉体视为灵魂的监狱,只有通过专注的沉思,灵魂可以解脱肉体的束缚达至永恒。人生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了。真正的幸福要求从所有世俗的兴趣和牵挂中超脱出来,朝向更高目的,即灵魂与神的最终结合。提到普罗提诺的哲学思想,我们就需要提到其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太一”及其“流溢”。普罗提诺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等级化”,其中“太一(the One)”就是整个层级中的最高位,即本原之一,之后为“努斯”(Nous)和灵魂(Psyche),而这三个概念构成的体系被概括为“三一原理”(hypostasis)也称三本原。“太一”是三本原的终极,处于源头的位置,其他两者均源自于它。它所涵盖的内容深奥而广阔,超脱于宇宙而存在着。太一像太阳一样源源不断向外输送着自己的能量,它的能量流溢派生万物,它神秘莫测,而且“不可说”。而努斯,也称精神(the Spirit),便是太一流溢的结果。努斯是由太一派生的第一个物质,因此,它是继太一之后的第二个神,第二个本原。努斯作为统一为整体的太一,是一种整体性的精神,世间的理念都源自于它。努斯是属于内在的,是唯一正确的知识,它就是真理。努斯同太一一样,也充满创造力。努斯流溢后产生灵魂,灵魂虽是三本原之一,是整个物质世界形成的原因,但它处于最低的等级,连接心智与世界。灵魂是一个,也是多个,各不相同的灵魂进入世间万物,成为各种生物的灵魂。
普罗提诺的理论本身不是基督教,但深刻影响了其后的基督教神学。基督教神学当中,创世之前的圣父、世界之中道成肉身的圣子以及信仰之中的圣灵,三者乃是同一实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或者说位格,这便是“三位一体”理论,与普罗提诺的太一、努斯和灵魂的“三位一体”何其相似!难怪基督教的著名教父奥古斯丁认为,普罗提诺如果再晚生一点,就是一个基督徒了。
新柏拉图主义是公元3至5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派别,它既是希腊哲学按照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基督教神学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张志伟,2004)。至此,希腊哲学理性精神开始衰落,它与基督教思想开始融合。后来,基督教哲学逐渐登上哲学的历史舞台,并取代了希腊哲学的地位,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赵林. (2021).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张志伟. (2004). 西方哲学十五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Herman, A. (2024).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文化的源与流 (陈常燊,孙逸凡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