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和“右”这两个词听上去简单明了,好像全世界都一样。可要真放到中国和欧美的语境里,就会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国的“左”说的是一种斗争逻辑,而欧美的“左”说的是一种福利逻辑。名字一样,内核却完全相反。
在中国,所谓“左”,核心就是阶级斗争思维。它的基本假设是:社会的进步来自对立的冲突,必须时时刻刻分敌我阵营。哪怕是在经济建设、文化生活甚至私人交往中,都要先问一句“立场”。于是,“左”的本质是一种控制:通过斗争来统一思想,通过批判来保持纯洁,通过政治挂帅来压倒生活。久而久之,“左”就等同于收紧、整齐划一和高压。它追求的是社会的一元化——思想要统一,声音要单一,人人都要表态。对很多人来说,“左”意味着空气紧张,意味着日常生活也可能被政治牵动,意味着不安和不可预测。
在欧美,“左”的出发点却完全不同。欧美的左派从来不谈阶级斗争,他们谈的是社会平等和弱者保障。欧美的“左”,意味着让政府多花钱去建学校、搞医疗、补贴穷人、保护环境。年轻人常常倾向左派,因为觉得它能让社会更公平、更有温度。欧美的左派不会要求你在大会上表态,更不会把你划到某个阵营里去,他们关心的,是税率、福利和公共服务。对他们来说,“左”是时髦的,是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是一种“让世界更好”的姿态。
所以在中国,“左”带来的是紧张和斗争;在欧美,“左”带来的是补贴和照顾。中国的“左”是“斗争优先”,欧美的“左”是“福利优先”。
“右”作为陪衬也能说明问题。在欧美,右派讲的是小政府、自由市场和个人责任,认为税收不该太高,福利不该太多,让社会充满竞争。而在中国,“右”往往成了不同意见的代名词。只要你希望更多市场化、更大自由度,哪怕只是提一条异议,都可能被贴上“右”的标签。所以中国的“右”不是保守,而反而接近于“开放”和“改革”。
这也就解释了一个现象:在中国,很多人一听到“左”,本能反应是紧张甚至抗拒,因为那意味着空气变得压抑,意味着斗争逻辑可能回潮;而在欧美,一听“左”,很多年轻人会觉得时髦、进步,仿佛代表着平等、正义和对未来的憧憬。两个世界里,同样的词,心理上的反应完全相反。
真正的区别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的“左”,是要通过斗争来统一社会;欧美的“左”,是要通过福利来安抚社会。一个是制造对立,一个是减少对立。名字一样,但走向完全不同。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ZmLvx5ofLucriyCfBzDYg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