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启蒙运动丨深度笔记

  • 作者:深度笔记
  • 来源/出处:深度笔记
  • 发布时间:2025-10-10
  • 访问量:33

「每个人都活在启蒙之后,没人能假装不知道。」

改变世界的思想风暴

18世纪初的欧洲没有互联网、没有印刷平权,甚至连基本的言论自由都是特权阶层的专利。

但就是在这样一种压抑而混沌的社会里,一群思想家、作家、哲人接连发声。

他们不是政客,却挑战君王;他们不是士兵,却颠覆王朝;他们没有政权,却发动了可能是人类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无形革命”——启蒙运动。

它没有硝烟,却改变了权力结构。它没有旗帜,却影响了法律、教育、宗教,甚至每一个人对“人”的认识。

启蒙运动不是一场“某年某地”的事件,它是一种长期酝酿的人类觉醒过程。懂启蒙运动,不只是看懂了18世纪的欧洲,更是理解当今社会制度、思想和人类自我认同进化逻辑的关键入口。

摧毁旧秩序的思想

若要拆解启蒙运动这四个字,可以从它的对立面下手:黑暗、愚昧、迷信、权威崇拜、等级制度。

很长一段时间里(起码超过1000年),欧洲人的生活由四个字概况:听天由命。不仅是日常,人一出生所带的“阶级”,几乎决定了你的一生,而神权、王权、教权牢牢把控知识、财富和话语权。普通人不是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奴役”,而是根本没有“反抗是可能的”这种概念。

这时候,启蒙者们来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康德,不是影视剧里那种从城堡走出来的骑士,而是“用笔比剑更锋利”的战士。

伏尔泰说,“我可以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不是客套话,这是对抗教会审查制度、贵族独裁体制最直接的挑战。

即使放到今天,这种言论自由的观念仍然不普遍。可在300年前,当伏尔泰这句扎耳的话传开时,简直是知识分子的狂欢,原来,“异见”也可以是一种公共贡献?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出,不亚于一颗政治核弹。

他提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句名言的背后,是对封建君主制的根本否定。他认为政府的合法性不来自于神,不来自于血统,而来自于“人民的授权”。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权要在民”,权力必须经过“同意”而不是“遗传”。

这些思想没有一夜改变世界,却一天天逼近政治体制的核心神经。从文人沙龙到街头小酒馆,从法庭辩论到大学课堂,启蒙思想以一种病毒式传播方式,重构整个社会的“正确性标准”。

它不是告诉你怎么反抗,而是告诉你:你有理由质疑这一切。

科学不是冷冰冰的仪器

很多人读历史,将启蒙运动等同于“知识分子的哲学游戏”。但实际上,它跟“科学”密切相关,而科学改变的是人们认知世界和自我的方式。

早在17世纪,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发现的革命性不在于它让天文学更精准,而是:第一次,人们发现宇宙运转不靠神的意志。

这是关键转折点,原来世界不是“因为上帝想要它如此”而运行,而是有客观规律支撑。而只要人类去探索这些规律,就能掌控自身命运,而不是接受宿命安排。

于是,观察、质疑、验证、修正这套科学思维,开始成为更大的世界观推动力。不仅进入实验室,也进了政治理论、教育体制、宗教伦理、新闻制度等等各个层面。

今天你的朋友圈里如果有人转发“转发锦鲤一定发财”,你大概率会一笑而过。为什么?不是因为你见过“锦鲤量子波场不成立”的论文,而是你习惯了以理性、公理、实证为判断标准。

这背后,是启蒙运动对“迷信”长期斗争后的社会反馈。

又比如:“一切命题都值得被质疑”。这条在当下看似普通的逻辑,放在启蒙运动之前相当危险。如果质疑《圣经》、批评教皇、挑战君王命令,都是“叛逆”乃至“亵渎”。

启蒙思想不鼓励无脑质疑,它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怀疑的出发点,验证的过程,以及理性达成共识的路径。

这个方法,超越了“科学”的边界,是现代社会的底层协议。

“公民”的诞生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现代人”的核心特征,是什么?高学历?有独立见解?

我更愿意用这个词来总结:公民意识。

启蒙运动真正造就的,不是那几个思想巨人,而是一整个思维方式的转变——人是有权利且有判断能力的个体,不只是忠臣、教徒、子民、劳工。

这也是为什么“民主”、“权利”、“自由”、“法治”这类词汇,都会与启蒙运动强相关。因为启蒙者推出了一套解释路径:为什么人有权利、政府应该受限、公共事务必须公开透明。

美国独立战争(1776)和法国大革命(1789),就是启蒙思想的“实战演练”。美国《独立宣言》说“人生而平等”,法国人喊出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听起来像口号,其实背后都是对启蒙思想的直接拿捏。

这类思想通过宪法形式写入法律,通过学校教育写入文化认同,最终内化成现代公民的集体共识。

但这里要说一个冷知识:启蒙思想虽然推动民主和平权,但早期并不“平等”。

伏尔泰认为进步就是贵族变理性;卢梭主张直接民主,却默认女性不能投票;康德提倡理性,却对非欧洲民族持有文化优越感。

所以,不把启蒙运动神化,它不是完美答案,而是人类在浑浊世界里摸索更合理秩序的“第一次大规模尝试”。

如果把现代文明社会比作操作系统,那启蒙运动就是最初的“内核代码”。

后启蒙:自由与秩序

启蒙运动确实带来了巨大的自由革命,但它也留下了一个哲学级的难题:人如果无限自由,会不会反而走向混乱甚至暴政?

这个质问从未停止。从法国革命“自由”口号下出现的断头台,到20世纪极权主义的极度控制,都被某些学者视作“后启蒙危机”。

阿道司·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描绘的那个被愉悦驯化、但毫无反思能力的群众,投射的正是启蒙运动之后误解自由的极端样本。

同样,20世纪哲学家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所写《启蒙的辩证法》,也直接指出一个悖论:启蒙原想解放人类,却可能沦为新型的控制工具。当科学变成技术垄断,当理性被简化为效率,当民主被算法操控,人类也可能迷失在“被启蒙的幻觉”中。

今天我们讲“信息茧房”、“注意力剥削”、“算法决定你的投票倾向”,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都在重复问一个问题:当启蒙变成系统化、工具化的制度,你还有真正的自由吗?

不可逆的历史全景

无论喜不喜欢,启蒙运动已经刻进这个世界的逻辑里。

今天你可以反对某个政党但不会因此被烧死;你可以信佛、信伊斯兰,也可以什么都不信;你可以读批判教会的书却不用偷偷摸摸;你可以参与一个投票、起草公约、呼吁公共预算透明……这些制度层面的常识,其实都源自启蒙者们最初的“异端之问”。

哪怕你对哲学、历史毫无兴趣,启蒙运动依然与你息息相关。因为它影响的,正是这个时代允许你“如何成为自己”的底线。

所以,了解启蒙运动,不是为了致敬那几个哲学家,而是要清楚地知道,此刻我们握在手里的选择权、发言权、抵抗权,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起始于几百年前,人类对真相、理性和尊严的第一次集体觉醒。

历史不是用来怀旧的,也是用来拆穿幻想的。

每个人都活在启蒙之后,没人能假装不知道。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QnRFbM98pqFx1jRKgw9Mw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