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归因理论丨深度笔记

  • 作者:深度笔记
  • 来源/出处:深度笔记
  • 发布时间:2025-10-18
  • 访问量:50

「人类天生有一种冲动:解释一切。」

真相,可能只是解释

一个人迟到,你觉得他懒散;自己迟到,你却说是堵车。一个同事升职,你说他会拍马屁;自己升职,你说是实力使然。

这就是心理学里一个普遍的现象——归因。

它决定了我们怎么看世界,也决定了我们怎么看自己。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最早由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在20世纪提出。他发现,人类天生有一种冲动:解释一切。

别人为什么那样做?我为什么会这样?背后一定有原因。

于是,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我们“找原因”的方式,由此发现人类的解释系统并不客观,而是带着强烈的偏见。

这就是归因理论的核心:人类并不是在寻找真相,而是在寻找心理上的舒适。

举个例子,当你看到一位同事工作表现平平,却突然被领导表扬,你会怎么想?

一种可能是:“他最近确实努力了。”

另一种可能是:“他肯定在讨好领导。”

两种解释,哪种更接近真相?

你不知道。

但你更可能选择第二种,因为那让你心里舒服:世界依然公平,我没得到认可,是因为我不拍马屁,不是我不够好。

这就是归因,在模糊的因果世界中,我们用喜欢心理逻辑去替代真实逻辑。

三种归因方式

心理学家把归因分为三种: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归因。

1.内部归因(Internal Attribution):

当你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个人特质或能力导致的。

比如你说:“他脾气差,所以吵架。”

或者“我聪明,所以成功。”

2.外部归因(External Attribution):

当你认为行为是由外部环境、运气、他人造成的。

比如“我失败了,因为运气不好。”

“他成功了,因为有人帮他。”

3.稳定性归因(Stable Attribution):

有些人习惯把结果归因于不变的因素。

“我就不适合创业。”

“他天生就会说话。”

这种思维方式往往最危险,因为它默认努力无用,剥夺了改变的可能性。

这三种归因方式混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每个人的世界观。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看见的世界完全不同。

举个例子,创业失败了。

有人说:“市场不行。”(外部归因)

有人说:“我不够坚持。”(内部归因)

有人说:“我就不是那块料。”(稳定归因)

三句话,三种命运。

外部归因让你暂时解脱,内部归因让你成长,稳定归因让你放弃。

所以,归因理论也能回答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当世界让你不舒服时,你选择怪谁?

偏见,是归因最大的噪音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归因系统里,最常见的两种偏见,几乎塑造了我们所有的误解。

第一种偏见: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双标。

当别人出错,我们怪他性格;当自己出错,我们怪环境。

比如看到别人闯红灯,会说:“这人素质太差。”

自己闯红灯,会说:“特殊情况,我真的赶时间。”

心理学家琼斯(E.E.Jones)和戴维斯(K.E.Davis)在1967年的实验中发现,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极少考虑情境因素。

换句话说,人类并不擅长换位思考。

第二种偏见:自利性归因(Self-serving Bias)

当我们成功时,把功劳归给自己;当我们失败时,把责任推给外部。

考试考好,是我努力;考差,是题太怪。

业绩上升,是我能力;业绩下滑,是市场问题。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米勒(D.T.Miller)的研究显示,超过80%的人在面对失败时,会选择“保护自尊”的解释方式,即把责任推给外部。

这是人类的心理防御机制,让自我形象不至于崩塌。

但当这种偏见成为常态,人就会失去现实反馈的能力。

当你永远“没错”,也就永远无法真正改变。

归因,决定关系的温度

我们在关系中的一切冲突,本质上都来自不同的归因逻辑。

夫妻吵架,妻子说:“你根本不关心我。”

丈夫说:“我只是最近工作太累。”

前者是内部归因(你这个人冷漠),后者是外部归因(情境压力)。

两个人根本吵不到一块儿去,因为分歧不在事件上,而在解释方式上。

再比如职场上,当领导批评员工时,员工会觉得“他针对我”;

而领导觉得“我只是在纠正问题”。

双方都合理,但归因方向不同。

一个看的是“人”,一个看的是“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稳定性,往往取决于双方能否达成归因共识。

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从“你怎么能这样”转向“你为什么会这样”。

心理学家戈特曼(John Gottman)在长期婚姻研究中发现,一个稳定关系最关键的特征是:伴侣在冲突中能否把负面事件归因于“外部暂时性因素”,而不是“对方的人格缺陷”。

换句话说,你在看问题,还是在看人。

在社会叙事中,归因是一种权力

归因不仅存在于个人心理,也存在于社会结构。

当一个社会在解释某个群体的命运时,选择的归因方向,往往反映了它的权力逻辑。

比如贫穷问题。

有人说:“他们穷,是因为懒。”(内部归因)

有人说:“他们穷,是因为制度与资源不公。”(外部归因)

两种解释,导向完全不同的社会态度。

前者导致指责与冷漠,后者引发同理与改革。

还有成功学的叙事。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是一种典型的内部归因神话。

看似激励人,其实模糊了外部条件的影响,社会阶层、教育资源、运气、时代红利。

人们喜欢这种叙事,因为它让成功者觉得理所当然,也让失败者相信自己仍有希望。

因此,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倾向,更是一种叙事权力。

谁能定义“原因”,谁就能定义“意义”。

而大多数时候,社会并不追求真相,只追求让秩序稳定的解释。

当真相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解释;当事实太复杂,我们就选择相信简单。

归因理论是个心理学知识,但其中也体现了很多哲学智慧。

一个人成熟,不是因为他懂得多,是因为他在解释世界时,越来越柔软。

面对别人的错误,能看到环境的力量;面对自己的挫折,能承担内部的责任。

这是一种思维的平衡,也是一种情绪的力量。

它让你不被愤怒裹挟,不被失败定义。

当你能在第一反应之外,多问一句“还有别的可能吗?”

那一刻,你就已经在从心理防御走向理性洞察。

你解释世界的方式,就是世界对你的样子。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wl_jioXrkov_MfDUlfxYQ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