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0年起,中国在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开始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援外模式。中国的对外援助以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为根本原则,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核心目标,其形式主要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优惠贷款以及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但依然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开启了对外援助的历程。1950年,中国开始向朝鲜和越南提供物资援助,这是中国对外援助的起点。在抗美援朝期间及战后,中国承担了巨额战争费用,并无偿赠予朝鲜大量资金用于战后重建。对越南的援助则始于抗法战争时期(1950年至1954年),中国政府在此期间就向越南提供了1.67万亿人民币(旧币)的援助,奠定了两国特殊友好关系的物质基础。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对外援助的范围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亚非发展中国家。1956年,中国开始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同年也与柬埔寨建立了援助关系,在随后的约15年内,中国作为柬埔寨最主要援助国之一,无偿援助累计达2.15亿元人民币。
在整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中国在自身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无偿援助、无息贷款等方式,向包括众多非洲国家在内的66个国家提供了经济和技术援助。其中,对欧洲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规模尤为巨大。自1954年起,特别是1961年后,中国接手了苏联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成为其最主要支持者。截至1978年,中国对阿援助总额超过90亿元人民币,援建了包括钢铁厂、化肥厂、水电站在内的142个工业项目,并提供了75.2万支枪、900辆坦克装甲车、180架战机等大量军事装备以及巨额粮食援助。与此同时,在拉丁美洲,古巴革命胜利后,中国也迅速向其伸出援手,截至1965年,中国政府向古巴提供了2.27亿人民币的经济援助,并赠送了价值4790万人民币的物资,还提供了军事援助。这一时期最具标志性的援建项目是坦赞铁路。该铁路于1970年正式动工,1975年建成通车,全长1860.5公里,连接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中国为该项目提供了无息贷款,并派遣了超过5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勘察、设计和施工。在建设过程中,有60多名中国人员献出了生命。
在医疗领域,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自此开启了长期援外医疗的合作历史。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向76个国家提供了优惠贷款,支持了325个项目,其中建成142个。在教育领域,中国自五十年代起开始接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并为受援国培训技术人员。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向7万多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提供了政府奖学金。1964年,中国政府宣布了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明确了中国援外工作的指导方针,强调平等互利、尊重主权、不附带任何条件。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对外援助政策进行了显著调整,从过去主要强调政治和安全导向,转变为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互利合作。198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对非洲经济合作的“四项原则”,即“平等互利、讲究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这一阶段,中国援助的总额和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有所下降,援助形式更加多元化,无偿援助比例减少,技术合作、项目管理合作等新型援助方式得到发展。成套项目援助仍然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更加注重与受援国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中国也开始接受国际多边机构的援助,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三方援助项目。例如,在1981年至2008年期间,世界银行向中国提供了约478亿美元贷款,支持了274个项目。同时,中国也开始向国际多边机构提供捐款。自1973年起,中国开始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工业发展组织等多边机构提供自愿捐款。1993年,中国利用已收回的援外贷款本金设立了“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用于支持中国企业与受援国企业在生产和经营领域开展合资合作。1995年,中国开始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具有援助性质的中长期优惠贷款,利率通常低于市场水平。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对外援助的规模、领域和方式都进入了深化与拓展的新阶段。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成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集体对话与务实合作的重要机制。在此框架下,中国宣布了一系列对非援助举措,包括增加援助、减免债务、提供优惠贷款、扩大人才培养等。中国的对外援助资金保持快速增长,据《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数据,2004年至2009年间,中国对外援助资金年均增长率为29.4%。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为893.4亿元人民币。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达2562.9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1062亿元,无息贷款765.4亿元,优惠贷款735.5亿元。优惠贷款主要投向受援国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占比61%)以及能源和资源开发(占比8.9%)。2010年至2012年,中国共向121个国家提供了援助,亚洲和非洲是主要受援地区。援助活动包括建设成套项目580个,提供物资援助424批,完成技术合作项目170个,并为其他国家培训了各类人才49148名。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中国也向传统友好国家提供及时支持,例如2005年巴基斯坦发生严重地震后,中国政府迅速提供了总价值超过2000万美元的救援物资,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援建了大量道路、桥梁、港口、电站和公共建筑。在农业领域,中国派遣了大量农业专家,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农业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截至2012年,中国向54个国家派遣了55支医疗队,共计3600名医护人员。在教育人力资源领域,来华留学奖学金和各类专业技术培训规模持续扩大。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成为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平台,援助资源更多地向沿线国家和重点合作领域集聚。根据美国AidData数据库的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的中国援助资金显著集中。2018年,中国成立了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一管理中国的对外援助工作,这标志着中国援外管理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时代的中国援外更加强调“小而美、惠民生、见效快”的项目,注重援助的实际效果和可持续性,并更积极地参与全球发展治理。2015年,中国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7年,中国宣布向该基金增资10亿美元。该基金后来升级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总额达40亿美元。该基金已与多个国际机构合作,在60多个国家实施了170多个项目,覆盖减贫、公共卫生、绿色发展等领域。例如,与世界卫生组织在老挝合作开展消除血吸虫病项目。在减贫领域,中国在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实施了“东亚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借鉴中国减贫经验,帮助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和民生。面对新冠疫情,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国际抗疫援助行动,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呼吸机等物资援助,并出口了大量疫苗。中国还宣布在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在七十多年的对外援助实践中,中国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援助领域和项目类型。成套项目援助是中国对外援助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了2000多个与当地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成套项目,覆盖工业、农业、交通、通讯、文教、卫生、能源等多个领域。除了早期的坦赞铁路,后续的标志性项目还包括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口城、非洲联盟会议中心等。一般物资援助是中国对外援助的基础形式之一,包括在紧急状况下提供的粮食、药品、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等。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是中国援外的特色和重点。通过派遣专家、提供技术服务和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帮助受援国培养本土人才,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2万名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医疗援助是中国援外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领域之一。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医疗队以来,中国已累计向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医疗队员,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是中国履行国际责任的重要体现。中国多次向遭受地震、飓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和冲突影响的国家提供紧急粮食、物资和现汇援助。例如,向阿富汗、汤加、乌克兰等国提供多批人道主义援助。债务减免是中国帮助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减轻负担的重要方式。中国先后多次宣布免除有关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截至2012年,中国已与50个国家签署免债议定书,免除到期债务380笔。2010年至2012年,中国免除坦桑尼亚、赞比亚等9个国家16笔到期无息贷款债务,累计金额达14.2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对外援助是其参与全球治理、履行国际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援助合作,中国在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同时,也推动了南南合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从早期的朝鲜、越南,到阿尔巴尼亚、古巴,再到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援外实践,以其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根本原则、注重受援国能力建设的务实方式以及平等互利的合作精神,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vAj7mVQNDQL5bw9gmwNGw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