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记本”注:本文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创院院长李双教授在文化传播学院20年院庆上的致辞,特此分享。
我今天致辞,写了一个题目叫《要有光》。这个题目是因刚好我们家收到梁鸿女士的一本新作名叫《要有光》。这个书名,同学们稍稍有一点西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圣经》上的第一段话里的一句话。《圣经》第一段话里有这样一句话: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这句话在我四十年前第一次读《圣经》的时候,我就觉得怦然心动。就是觉得,这句话有一种平静的穿透时空的力量。你不知道它具体所指,但是你又为它所感动。
所以,今天站在这里,坦率讲,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如果从1989年6月3日下午从芙蓉城到北京站,歧路辗转前往我校入职发轫,我驻足杏坛已36年;如果从1998年孙中范老校长强压我担任文秘专业主任算起,主导本校文化传播学科从小到大生长起来已达24年;如果从2005年初创建文化传播系肇始,也就是今天计算的20年院庆,我主政文传学院18年整。
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作过太多的演讲和致辞。讲过不少真挚诚朴、情动于中的话,也无奈说过一些言不由衷应景的话。因为我担任院长,更因为我是老师,所以我永远不能放弃公正与诚朴,不能不讲“人话”,这是我们这个特殊行业就职者的人格底线。我要让学生们听见,让他们感受到;也努力让自己听见,让自己感受到:良善的品质永远是高贵的,文明的力量即便会为现实所困扰,但终将成为历史的赢家。所以,每一届新生报到日,我都要前往涿克萨斯州全天迎候,给他们讲入学教育第一讲《什么是大学》。我要把我们学院的承担、信任与爱,传递到同学们的心坎上。
但今天的确很奇特。虽然院方出于孟子所倡“不忍之心”,满足我虚荣给予一顶“创院院长”冠冕。但我已卸下院长重任三年,退休两年半,第一次致辞不用代表谁,而只代表我自己。
谢冕老师90大寿时说,“一生只作一件事”。与一位老师聊天,他感慨道:“文传就是李老师您一生的作品。”这话自然太夸张,会招惹众怒。却也反映出我一辈子呆一所学校、职业生涯没离开过文传的事实。我有时也为这个事实感到羞愧,觉得自己没本事,可每当这时我就安慰自己,康德一辈子都没走出过他那座小镇,于是就释然了。
好吧,我就不揣冒昧,择其要者,讲几句心得吧。
首先,我要说,知识分子眼里没有官。学院有一位辅导员曾这样评价我说:“李双老师只作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我其实算不上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比较有棱角,习惯独立思考而已,从管理学角度大部分领导并不喜欢。我发现,当下的高校已经与我读大学的八十年代有霄壤之别了。上上下下,汲汲于各种量化功利考评指标,仿佛不规训为人矿工厂就不罢休。我觉得,知识分子眼里,应该借鉴哈佛校训,“与柏拉图为师,与亚里士多德为师,更要与真理为师。”我还觉得,高校要追求的,不应该是目前我们推崇的这些,而是要比谁更关爱师生,谁更能体现民主治校、学术创新。但愿我们学校,我们文传学院,在其他高校都还沉浸在激烈内卷噩梦中时,悄悄地力行民主、倡导自由创新,真心做到师生第一,学术第一,将来一定会脱颖而出。
其次,我想说:学生是上帝送给学校和老师的最好礼物。章太炎先生当年讲课,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听得学生们目瞪口呆,“当然,也是我的幸运。”他接著又秒补了这一句。可见,连民国第一狂傲不羁的章先生也深知必须尊重学生。谭积仁老师曾谬赞我,说“这么多年来,从来没听到哪个学生说过李老师坏话。”这话听起来令人愉快,但也生怕自己成为孔子鞭挞为“德之贼”的“乡愿”。文传十周年庆,我的致辞题为《感恩与承担》,讲过这样几句话:“我要发自肺腑地说一句: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校友同学们,在你们感恩老师和学校的时候,其实,老师更应该感恩你们!是你们,丰富和确证了我们的人生,充实了我们的人生,也延续了我们的人生。”
从教几十年,有人问你最自豪的是啥?直言不讳地讲,我最自豪的,就是从2012年-2021年,一手设计、主持并主讲过一门“公民教育”课。党的十七大报告,倡导强化公民道德教育。后来,党的十八大报告具体化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足见公民教育之重要。在2016年毕业生座谈会上,一位戏文专业的学生说:“很遗憾我本科进的是这样一所二本学校,但是,只要想到我听过全国唯一的公民教育课,就觉得值了。”又想起2018年春腾讯组织的一次餐聚,88岁米寿的老太太资中筠先生,听完我介绍这门课程,喜不自禁,站起身来说:“李双啊,没想到你们年轻人还在默默地这样做事,你减轻了我的绝望。”
要有光,基督徒认为这是上帝的声音,在我这个不信教的人看来,它代表了自然法则与律令,是无限幽冥的时空传递过来的人类应当敬畏的声音。
我想,有理由把这句话铭刻在心:让我们承受永恒的光芒照亮生命,也让我们的生命发出光芒,去照亮他人,惠及自己。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5qOs1epF0_bmQ1Kqerg1g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