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郭永玉教授携其科研团队的多名师生,于2021年10月30日参加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回眸百年心理梦 开启时代新征程”,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本次会议全部在线上举行。共设置大会重点报告6场,专题研讨会69场,硕士/博士研究生论坛10场,大会分组口头报告95场,大会展贴报告在学术会议官网进行,共828个。
10月30日上午,郭永玉教授作为大会重点报告的首位汇报人,以“社会治理视域下的阶层心理研究”为题展开了报告。他首先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新冠疫情爆发加剧贫富分化,以及社会各界对阶层分化问题的密切关注引出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个重大隐忧——社会阶层差距加大会对社会结构稳定性产生潜在负面影响(如爆发群体性事件)。他指出,这一问题站在心理学视角来看就是“阶层分化—人的心理和行为—社会问题”,而经济不平等作为一个全球问题,国际心理学界已经有了相关心理学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因此可以借鉴国际同行的研究思路来探讨我们的问题。
接着,郭永玉教授就课题组近十年来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第一,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理论整合。他对社会阶层的界定、测量及产生的后果(对健康、文化自我建构、社会认知的影响)进行了介绍,并强调了课题组关注的焦点——社会阶层与公平的关系。第二,不同阶层的心理特征与差异。针对不同阶层在贫富差距归因倾向的差异、内部机制与后果变量的相关研究展开介绍,并提出了阶层预测系统合理信念的两条路径——认知路径和动机路径。第三,低阶层者的适应困境。围绕低阶层者所存在的心理和行为(物质主义倾向、跨期决策中体现的短视)的解释机制(威胁敏感性、相对剥夺感等)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展开论述。第四,阶层心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从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层面提供一些心理学策略。并就这一领域所进行的探索写成了一本《社会阶层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研究》。综上所述,应关注社会阶层心理学之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面对当下中国社会的矛盾,考察不同阶层者心理和行为的特征、需求、机制及其干预方法,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心理学智慧与支持。
张建新教授对郭永玉教授的报告予以高度评价,指出“心理学对当下的社会治理能提供怎样的建议,这是非常重要的。郭教授能把关注点放在现实问题上,能对未来中国的发展、为共同富裕的政策提供心理学的视角,这种人文情怀是非常重要和值得肯定的。”
听众反响热烈,上图为讨论区部分留言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CYmJWUdFjw2665h7PleOg
附件:重点报告人 -郭永玉_ 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pdf
编辑|人格与社会课题组 钟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