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和南宁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教育现代化与质量监测研究中心承办。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心理学贡献”。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郭永玉教授、西南大学副校长赵玉芳教授、南宁师范大学副校长徐书业教授、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部分委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100余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徐书业副校长对与会专家学者致以了诚挚欢迎,介绍了南宁师范大学的发展情况,并对学界同仁长期对学校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中国心理学会现任理事长、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线上致辞,向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致以热烈祝贺。她谈到未来应当更好地凝聚智慧和力量,为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心理学的专业力量。郭永玉教授在致辞中围绕着本届大会主题“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心理学贡献”,从现代化的学理和逻辑入手,阐述了现代性的精神与特征,他回顾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程,从历史逻辑谈到现实逻辑,最后他指出,“人的现代化”正是心理学的研究课题,要深刻探究“人对物”“人对人”“人对自身”三大问题。
会议共进行了10场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朱廷劭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大模型的心理识别及干预技术研究》的报告,为听众科普了大语言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并介绍了如何基于行为分析识别心理指标,以及大语言模型自杀意念数据增强与识别技术研究的新动态。湖南师范大学范伟教授作了题为《和谐共处:多维度视角下的亲社会行为决策机制》的报告,分享了如何助推个体与他人以及自然和谐相处。武汉大学喻丰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治理》的汇报,围绕“人工智能决策的道德缺失效应”“算法是否承担责任”等问题展开报告,介绍了他的团队在职场算法厌恶、拟人化、人工智能威胁等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广州理工学院雍少宏教授作了题为《新农民行为建构及其测量》的报告,他通过对新农民行为进行了理论建构,并基于此开展了细致的问卷研制工作,有效弥补了乡村振兴评估指标体系的不足。海南大学傅安国教授作了题为《心理贫困的社会治理探索》的报告,他从“接口悖论”引入,谈到心理学研究需要双元理性,即普适理性与情境理性,并着重阐述了从脱贫到振兴的心理贫困治理问题,并提倡心理学者开展情境响应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陆静怡教授作了题为《人们为何热衷谈论八卦》的报告,从信息交换、信任的角度探究了说八卦者是否会促进听者自我表露的程度。西北师范大学高承海教授作了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学进路》的报告,他介绍了在民族认同方面进行的社会心理学探索并阐述了中国特色民族政策“既强调多元,也强调一体”的优势,梳理了六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路径。南宁师范大学颜志雄教授作了题为《基层民众诉求动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的报告,他基于广西信访数据,分析了民众信访动态变化情况,分析了信访干部的心理服务能力和个体特征。西安交通大学杨沈龙副教授作了题为《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的补偿性控制心态:机制、干预与启示》的报告,他介绍了以补偿控制理论为基础的几项实证研究,并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具体的典型社会心态及其建设性疏导。南京师范大学郭永玉教授作了题为《从李约瑟之问到“卡脖子”之困:科技创新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的报告,他从文明史视角切入,提到创新是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并谈到当下的挑战与难题,即“卡脖子”困境,由此提出了中国人如何为人类现代文明原始创新和顶尖科技产业链做出贡献的问题,并指出制度和文化现代化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强调了现代性是一整套进步的、具备普遍性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在会议主旨报告的基础上,本次会议共设置了六个专题报告和四个分组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分享和交流了86个不同主题的学术报告。六个专题报告分别关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研究、心理学与青少年犯罪防治、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时代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社会心理问题与治理、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分层与流动问题。四个分组报告则分别探讨了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及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心理、心理健康和社会治理等议题。
李强院长在会议闭幕式上致辞,对参会专家和代表对本次会议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经过这两天的会议,会议报告充分体现了跨学科视域的交流,与会者充分享受了学术盛宴。2025年学术年会承办单位代表新疆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刘毅发言,他介绍了新疆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情况,并承诺将精心筹备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委会副主任伍麟教授在会议总结发言中回顾了年会的举办情况,他充分肯定了大会的成功举办,指出年会是展示先进社会治理心理学成果的学术舞台,他期待以本次会议的举办为契机,可以推动未来心理学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向更高质量、高层次迈进。
在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进程中,做好人的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需要面向和尊重一个个具体的人,尤其是关注特定的个体、群体和社会阶层的心态、诉求、社会行为及其互动过程,心理学对于探索这些重要社会问题责无旁贷。为了回应这一需求,中国心理学界近年来积极行动,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产出了一系列关于心理学与社会治理问题的成果,在理论创新和治理实践方面均有不可忽视的建树。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oVXE2BzYC1AmJskF7OiMg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