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乌鲁木齐成功举办
2025年7月4日至6日,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新疆师范大学主办,新疆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新疆心智发展与学习科学重点实验室承办。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心理学贡献”。大会主席、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郭永玉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原会长张建新研究员、新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俊,新疆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书记买合甫来提·坎吉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刘毅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110余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刘俊副书记对与会专家学者致以了诚挚欢迎,对学界同仁长期对学校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线上致辞,希望学界同仁能为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心理学的专业力量。张建新研究员希望各位专家研讨最新心理学与社会治理成果,解决中国社会治理中的实际问题。郭永玉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社会治理效能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心理学应发挥学科优势,提供新视角和新知识,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
会议共进行了10场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研究员作了题为《大学撤裁人文学科,但社会治理应加大人文关怀》的报告,他以高校裁撤人文学科为背景,介绍了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区分以及心理学在以上两条道路上发展,并分享了对开展心理学研究的思考,鼓励研究者们做有温度的社会治理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湖南师范大学钟毅平教授作了题为《隐性认知与显性治理:内隐社会认知在社会治理中的双重作用研究》的报告,他围绕社会治理中显性制度和隐性认知的冲突,分析了如何利用内隐社会认知优化社会治理策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宁波大学张林教授作了题为《亲社会集体行动的发动机制:共同内群体认同与社会动员的作用》的报告,聚焦当前社会重大议题,分享了他的团队围绕共同内群体认同、情感动员、反馈机制等在促进亲社会集体行动中的前沿成果。西南大学吕厚超教授作了题为《社区心理学理论与社区治理的基石:五种社区价值观理论》的汇报,系统介绍了其所在的社区心理学团队对“正义”“诚信”“仁爱”“文明”“和谐”五种社区价值理念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南京师范大学刘长江教授作了题为《社会治理中的惩罚威慑与行为规范:惩罚概率的心理与行为效应检验》的报告,他系统介绍了惩罚概率对道德认知、风险倾向、合作行为、不诚实行为和偏差行为等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分析了社会治理中如何理解惩罚的威慑效应。
湖北大学熊猛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困境儿童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研究:基于外显-内隐-追踪-元分析的视角》的报告,全面探讨了中国困境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状况,通过外显行为、内隐心理、追踪研究及元分析的综合视角,揭示其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不仅提供了关于困境儿童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实证数据,还为其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新疆师范大学刘毅作了题为《被排斥后真的会孤立无援吗?被排斥者低估观察者的社会支持》的报告,他由近年来的校园欺凌现象入手,关注到潜在的被欺凌或排斥者的社会支持可能以及寻求帮助的缺失,从预测偏差的视角切入,梳理被排斥者对他人善意的低估和对消极事件的高估的可能性,从而揭示了被排斥者低估观察者的社会支持,以及高估观察者对排斥事件的惩罚性归因,而观察者实际更倾向于对排斥事件进行恶意性归因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胡杨副教授作了题为《人际关系影响受贿行为的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的报告,他立足于反腐机制建设的时代背景,聚焦受贿行为,从行为背后的人际关系视角切入,综合运用人际互动范式、社会网络分析、认知计算建模与脑成像手段等多种方法与技术,尝试解释人际关系影响受贿行为的深层机理,为理解人情社会下腐败行为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启示。武汉大学胡小勇副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决策的道德缺失效应及其机制与干预》的报告,他在中国社会情境下验证了人工智能决策效应及其在性别歧视、年龄歧视与学历歧视等场景中的普适性,同时构建双路径干预模型,为破解算法伦理困境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做了题为《“教联体”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重构与范式转向》的报告,他分析了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教联体内涵,提出这一背景下当前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三重困境,由此他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从个体矫治到生态干预、从专业垄断到公共治理、从危机应对到发展赋能的三重转向。
此外,本次会议设置了三个专题报告和五个分组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分享和交流了90个不同主题的学术报告。三个专题报告的主题分别为《社会困境下的心理适应:从行为决策到AI信任》《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多学科的视角》《社会心态与不平等治理中的心理学研究》,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分享了关于人工智能、亲社会行为、经济不平等、社会预期与社会心态等主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五个分组报告则分别探讨了心理健康与社会治理、数字社会中的心理与规范、社会认知与行为、群体心理与决策、家庭教育与发展心理等社会治理中的不同心理学议题。
买合甫来提·坎吉教授在会议闭幕式上致辞,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代表对于新疆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和心理学科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的学术水准和交流质量。2026年学术年会承办单位代表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尹军副院长发言,热情欢迎全国各地的学术同仁在明年齐聚宁波继续研讨心理学与社会治理课题。专委会副主任叶一舵教授对新疆师范大学的组织筹备、热情接待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他表示此次会议再次展现了心理学助力社会治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效,期待心理学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向更高质量、高层次迈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U9Mzw8mRYPnzSKNj51zmw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