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家焱同学于海外高校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 作者:
  • 发布时间:2025-10-15 20:16
  • 访问量:25

课题组硕士毕业生茆家焱于海外高校顺利通过博士答辩

2025年10月8日,人格与社会课题组的硕士毕业生茆家焱在其博士就读学校——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顺利通过博士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根据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博士答辩传统,茆家焱首先通过十分钟的报告,向答辩委员以及现场观众介绍、展示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由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Joshua M Tybur教授、Rik Peels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学的Myrto Pantazi博士,以及来自莱顿大学和乌特勒支大学的Daan Scheepers教授、Jojanneke van der Toorn教授组成。来自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Christian Olivers教授担任答辩的主席,主持本场博士答辩。茆家焱的博士导师Jan-Willem van Prooijen教授和Paul A. M. Van Lange教授,同事以及朋友也现场参与了此次答辩。

图1 现场报告展示

茆家焱的博士论文题目为《Intergroup Categorization Affects the Expression of Conspiracy Theories in Society》,由七个章节组成。除总引言(章节一)和总讨论(章节七)之外,包括一个综述章节(章节二)和四个实证章节(章节三、四、五和六),共计18项研究。以往阴谋论心理学研究通常将阴谋论视作一种“同质化”现象,该文首先对这一关键假设提出了挑战,并通过提出阴谋论的“GIST”模型强调对阴谋论的不同概念化进行分类。“GIST”模型是一种类型学的分类框架,通过群体(Groups)、意识形态(Ideology)和地位(Status)三个维度区分了内群体VS.外群体阴谋信念,意识形态VS.非意识形态阴谋信念,以及向上VS.向下的阴谋信念。该文的实证章节集中关注“群体”这一维度,重点考察内群体与外群体阴谋信念是否具有不同的心理前因和社会后效。通过在中国与美国开展的大量实证研究,该文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类型阴谋论的复杂性,防止对研究结果的过度归纳与推广,并为内群体和外群体阴谋论产生机制和持续影响的不同领域提供了方向。该文提出的阴谋论的“GIST”模型对阴谋论核心构念的阐述与分类工作是及时的、迫切的,对整个阴谋论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基础性贡献。此外,“GIST”模型作为分类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设计未来研究,并且更加注意所调查的阴谋论类型,正在引起研究者们广泛的关注。

十分钟的报告展示结束之后,五位答辩委员轮流向博士候选人提问。这些问题包括“GIST”模型中的“群体”维度与“意识形态”维度之间是否存在重叠以及如何对二者进行区分;是否在论文中区分了存在性威胁的不同子类型;是否存在区分内群体与外群体阴谋信念的客观标准;受害者意识与阴谋信念感知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双向性等。茆家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回答与辩护。整个问答辩护环节持续了五十分钟。

图2 现场答辩环节

后经答辩委员会商议,一致同意通过茆家焱的论文答辩,授予其哲学博士学位。茆家焱的博士导师Jan-Willem van Prooijen教授为其颁发博士学位证书,并现场朗读了一封感谢信,深情回忆了他与茆家焱在过去四年工作、生活相处中的点滴故事,并以中文的“恭喜”作结。答辩结束之后,导师、答辩委员以及到场的同事、朋友纷纷为茆家焱博士献上祝福。

图3 授予博士学位

图4 与荷兰导师合照

图5 与全体答辩委员及导师合照

图6 与全体观众合照


茆家焱博士论文中对郭永玉教授的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恩师郭永玉教授。感谢您为我埋下学术的种子,引领我走进心理学的大门,并且始终鼓励我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看一看。感谢您在严格、严肃甚至有些严厉的外表下给予我很多温情,这些都藏在出国前夕您对我的殷殷期盼和临别的拥抱中;在我回国时您向其他教授热情介绍我的言语中;也在每一次短信、语音的关怀下您一如既往的信任、肯定和鼓励之中。即使相隔万里,您一直是学生心中的底气;而我也始终努力,希望也能成为您的底气。


茆家焱个人简介

2016年,茆家焱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语言信息处理)专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之后,他用一年时间在中国贵州贫困山区的一所高中担任支教老师。2017年,他加入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人格与社会研究所,在郭永玉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社会阶层与阴谋论相关的研究,并于2020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之后,他留校在教师教育学院从事一年高校辅导员工作。2021年12月,在中国留学基金委(CSC)的资助下,他来到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攻读博士,师从Jan-Willem van Prooijen教授和Paul A. M. Van Lange教授,对社会和政治心理学的广泛话题展开研究。就读博士期间,他和人格与社会课题组依旧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2024年9月至11月,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加入美国纽约大学John T. Jost教授的Social Justice Lab工作和学习。2025年10月8日,茆家焱顺利通过博士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个人已发表学术成果:

Mao, J.-Y*., Tian, C.-Y., Yang, S.-L., & van Prooijen, J.-W. (2025). “Sweet poison” and “Mild medicine”: Different effects of collective narcissism and collective self-esteem on ingroup versus outgroup conspiracy belief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00, 1–22. https://doi.org/10.1111/bjop.70032

Mao, J.-Y*., Zeng, Z.-X., Yang, S.-L., Guo, Y.-Y., Wang, B., & van Prooijen, J.-W. (2025). Why Existential Threats Increase Conspiracy Beliefs: Evidence for the Mediating Roles of Agency Detection and Pattern Percep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00, 1–25. https://doi.org/10.1111/bjop.70016

Mao, J.-Y*., Van Prooijen, J.-W., & Van Lange, P. A. M. (2024). Conspiracy theories: Groups, ideology, and status as three distinct bases for expressions in societ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3(6), 385–391. https://doi.org/10.1177/09637214241280742

Mao, J.-Y*., Zeng, Z.-X., Yang, S.-L., Guo, Y.-Y., & van Prooijen, J.-W. (2024). Explaining the paradox of conspiracy theories and system-justifying beliefs from an intergroup perspective. Political Psychology, 45(2), 299–318. https://doi.org/10.1111/pops.12924

Zeng, Z.-X., Tian, C.-Y., Mao, J.-Y*., van Prooijen, J.-W., Zhang, Y., Yang, S.-L., Xie, X.-N., Guo Y.-Y. (2024). How does economic inequality shape conspiracy theori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3(2), 477–498. https://doi.org/10.1111/bjso.12689 (As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Mao, J.-Y., van Prooijen, J.-W., Yang, S.-L., & Guo, Y.-Y. (2021). System threat during a pandemic: How conspiracy theories help to justify the system.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15, 1–11. https://doi.org/10.1177/18344909211057001

Mao, J.-Y., Yang, S.-L., & Guo, Y.-Y. (2020). Are individuals from lower social classes more susceptible to conspiracy theories? An explanation from the compensatory control theory.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3(4), 372–383. https://doi.org/10.1111/ajsp.12417

茆家焱, 杨沈龙, 田彩玉. (2025). 想成功又想躺平:经济不平等引发的冲突后效及其作用机制. In press at 心理学报.

田彩玉, 茆家焱, 杨沈龙, 郭永玉. (2025). 集体自恋与阴谋论信念的关系及机制. 应用心理学31(3), 257-270.

茆家焱, 曾昭携, 田彩玉, 杨沈龙, 周昊辰, 郭永玉. (2024). 阴谋论多个变体的联系与区分. 心理科学, 47(6), 1392-1399.

茆家焱, 郭永玉, 杨沈龙. (2021). 阴谋论信念的产生机制——社会认知视角的三种解释. 心理科学, 44(1), 169-176.

茆家焱, 杨沈龙, 郭永玉. (2019). 信奉阴谋论的动机及干预手段.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7(3), 623–627.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