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 剡鹏英 记者陆航 吴楠)6月28日至6月30日,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大会的主题为“共同富裕背景下社区心理学理论发展与实践路径”。
推进社区心理学研究切入基层治理实践
开幕式上,贵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刘兴德介绍了贵州中医药大学办学历程与辉煌成绩,并预祝本届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贵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刘兴德致辞
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河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赵国祥强调社区作为最基层的服务管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一步、关键一环。如何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乡村振兴的实际要求出发,持续推进中国社区心理学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进社区心理学研究切入基层治理实践,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彰显中国社区心理学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社区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河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赵国祥致辞
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部长陈红介绍了过去一年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和取得成绩,对社区心理学在共同富裕背景下理论发展与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度解读,她希望专委会委员和参会代表应持续推进中国社区心理学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进社区心理学研究切入基层治理实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彰显中国社区心理学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部长陈红致辞
开幕式由贵州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院长吴小勇主持。
大会主会场现场
从不同视角深化社区心理学研究
大会共安排了8场大会主题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许燕在题为“社会善治与社区建设”的主题报告中从心理学视角对社会善治进行了解读,提出了社会善治的三大要素与评估指标:好政府、好社会和好公民。提出社会善治遵循的六大公理:洞察人性,约束权力,良善制度,治理能力,保护公民,开放创新。归纳了社会善治的四大优政特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国家与人民的双向奔赴,民心所向的软治理路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好公民表征。指出实现社会善治的五大路径:权力善用,制度扬善,环境向上,法律惩恶,民心所向。许燕表示,社会善治的重心也是民心建设,社会善治的形式是“由心而治”,社区建设是社会善治的实现途径。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建新作题为“社区心理学研究需要有人文的温度”的主题报告。张建新表示,地理意义上的社区生活是生动多变、复杂多元的,不能简单化为一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还要从人文的视角,将人的主体性和人对生存意义的寻求放到研究的中心位置,将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社区自然与经济环境、社区整体的道德水准、以及社区的价值取向和社区舆论等纳入研究视野之中。特别是要在生态和心态研究基础之上,能够构建出一套中国式社区理论,引导和鼓励人们在社区生活中展现出主动性及互动性,不再陷入孤立和被动的“关门闭户”状态。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佐斌在题为“社区心理服务与建设的群体路径”的报告中谈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目的是服务人民,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人是社会中人、社区中人、社群中人,社区心理服务与建设,要以人为中心,发挥群体心理功能,激发群体认同感,提升社区群体行动力。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郭永玉以“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处境与干预路径”为题作主题报告。郭永玉表示,已有研究表明,社会阶层越低,身心健康状况越差,学业成就越低,非适应性认知偏差越高,即物质贫困会导致心理贫困。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改善低收入人群的身心健康状况,提升其受教育水平,帮助他们克服心理贫困以改善经济处境。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时勘在题为“心理筛查与危机干预的理论依据与咨询方法”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时勘博士课题组紧扣心理健康理论依据,聚焦心理筛查与危机干预,通过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研究结果表明,调查过程发现了分层级的心理筛查和干预辅导的优势,进而制定了后期心理辅导的策略。五个月的追踪干预之后,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干预辅导在各个层级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长期的低氧环境暴露会导致高原居民神经系统和脑功能的损伤,这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降低等一系列的问题。”西藏大学高原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马海林在题为“高原脑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的主题报告中,从三个阶段梳理了西藏大学高原脑科学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的所有有关高原低氧环境对人类脑功能影响的机制与干预策略的研究。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吕厚超作题为“家庭功能培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健全人格视角”的主题报告。吕厚超表示,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助于青少年养成健全人格,对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而家庭功能障碍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使青少年养成健全人格,全面促进心理健康,除学校和社会外还应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培育良好的家庭功能上着力。
贵州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教授任艳娜在题为“基于跨通道信息整合的社区老年人认知促进及其神经机制”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其课题组以社区老年人的感知觉为切入点,采用行为分析、时域分析、时频分析、脑功能连接分析等技术,系统研究跨通道信息整合的老化机制、功能补偿机制及补偿干预机制的研究成果。
为社区心理学研究搭建交流平台
会议期间,举行了11场分组报告,80余名参会代表口头交流了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报告主题涉及“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中国社区背景下青少年研究”“社区家庭环境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国化社区心理服务与干预模式”“学校社区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社区职场环境与心理成长研究”“社区环境与公共服务研究”“社区价值观和社区氛围研究”“社区发展与基层治理研究”“社区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等,参会代表就相关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3场公益工作坊。分别是浙江大学教授马建青主讲的“团体心理咨询督导”、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凌辉主讲的“巴林特小组工作模式在社区心理服务中的应用”、苏州大学教授吴继霞主讲的“妇女儿童心理护航工程”,学者们在工作坊分享了社区心理学的实践经验,并就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
6月28日晚上,社区心理学专委会召开了工作会议。各位委员回顾了专委会2023年以来的主要工作,围绕《社区心理学》课程教学人员培训、课程模块设计、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社区项目设计和案例整理、各省市自治区心理学会筹建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社区特殊人群心理服务、跨省社区调查、加强社区心理学实务与实践等内容进行交流,并对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开展社区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和实践进行了热烈讨论。
6月29日举行大会闭幕式,由西南大学教授吕厚超主持。马建青致闭幕词。吴小勇致答谢词。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副院长王晓刚代表2026年第十届学术年会承办方向全体与会代表发出参会邀请。
与会学者表示,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的顺利召开,为社区心理学专家学者和基层社区工作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分享、合作的平台,是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展示我国社区心理学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学术盛宴。
本次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贵州中医药大学共同主办,中国社区心理学服务与研究中心、重庆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贵州省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社区机构等单位近200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会。
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7/t20240709_5763486.shtml
编辑|人格与社会课题组 钟笑宇